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移动性反映了错综复杂的人地关系,为从微观上理解城市空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城市规划、交通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通勤是城市个体移动的主要形式,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城市空间重构加剧带来的“职住分离”,使得居民长时间通勤愈发普遍,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问题。对通勤现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也为相关政策及项目评估、职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等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武汉市手机信令数据提取城市居民通勤流,使用空间分析、网络分析、流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点、线、面3个层次揭示城市通勤流的空间模式。基于多因素拓展重力模型开展多元回归分析,对回归结果进行诊断、修正与解释,验证重力模型在城市内部尺度下的适用性,并结合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理论分析城市通勤流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发现有:(1)通勤流在数量上分布不均匀,通勤现象仅集中于少数街区之间,而少量高值通勤流贡献了研究区内绝大部分的通勤总流量。(2)通勤流在空间上表现出空间衰减、轴向及分区等特征。通勤流量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通勤主要流向相邻街区及就近的就业中心;通勤流在全局上具有轴向特征,形成汇聚大量流量并沿自然地理阻隔和重要交通设施分布的通勤廊道;通勤流具有明显分区现象,各街区因通勤联系形成了稳定4分区结构与2分区结构,分区内部通勤联系紧密,分区之间联系稀疏。(3)通勤流动的形成是多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通勤流出地高数量居住人口形成的推力,流入地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的拉力(这两大力还受空间邻近性、文化差异及土地利用等因素的调节),以及交通阻碍带来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