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yjw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从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但对于中国学生二语习得研究者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因为英汉语关系从句不仅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习得过程中中国学生还表现出“回避”的倾向。那么,中国学生对关系从句的习得有什么规律,语言差异对习得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学习者对关系从句回避的因素是什么呢?此前对于关系从句习得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形式方面的差异进行的。笔者的研究从语义功能,即从句和先行词或主句的语义关系入手,以及从分析英汉关系从句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的角度,研究中国学习者在关系从句习得过程中的规律和特征,特别是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和特殊功能关系从句的习得情况。本文首先从形式和功能上对英汉关系从句进行比较,发现英语中较长的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在汉语一般由另一个独立小句来表达,并且大都成了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在语义上,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和汉语谓语小语的功能相似。其次,因为英语句子性定语与所对应的汉语小句在回指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笔者提出一个假设,中国学生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更容易习得英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特别是句子性关系从句。但由于中国学生对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区别认识不够,因此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产出较少。尽管如此,其正确率却高,效果更好。此外,英语中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及逻辑关系在汉语中用相应的联合复合句表达,而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及逻辑关系在汉语中用相应的偏正复合句表达。从隐性语义关系来看,英语中兼有特殊职能的关系从句与主句之间的隐性关系同汉语中不出现关联词的小句与小句之间的隐性关系是一致的。正因为汉语中的偏正复合句,与英语中的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句,在句法功能上大体一致,笔者提出另一个假设,当要用英语表达说明原因、结果、让步等逻辑关系时,中国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更偏爱使用状语从句而回避使用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同样,当要用英语表达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时,学生会更偏爱使用含有并列连词的并列句而回避使用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本文所用的语料分别来源于芜湖教育学院大学三年制二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的65名学生。笔者通过访谈、测试的方法,获得数据,最后对统计所得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对关系从句的教学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英语教师对英汉语关系从句的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影响英语关系从句的低产出乃至回避使用的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关系从句,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全面的掌握关系从句。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存在较远的心理距离是导致英语关系从句在中介语的低产出甚至回避使用的一个因素。2)中国学生回避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而总是使用较简单的句子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思。3)当要用英语表达说明原因、结果、让步等逻辑关系时,中国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更偏爱使用状语从句而较少使用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同样,当要用英语表达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时,学生会更偏爱使用含有并列连词的并列句而较少使用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4)中国学生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更容易习得英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特别是句子性关系从句。但由于中国学生对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区别认识不够,因此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产出较少。5)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关系从句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具有不同功能的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具有可预见性:学习者首先习得限制性关系从句,然后是一般性的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和句子性关系从句,最后是兼有状语或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石油安全形势严峻。其根源在于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石油消费的迅猛增长。文章从三个角度对降低我国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消费问题进
<正>群岛城市舟山四面环海,无江水湖水可利用,又无过境水,供水矛盾突出,水成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舟山建成了两期大陆引水工程,丰富了供水资源。但是,引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61-1932),美国近代边疆学派创立人。1893年7月12日,特纳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宣读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骨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强化护士细节管理的理念,提供安全的设施与布局,杜绝药物不安全因素,做好高危人员、高危时段、高危病人、特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期刊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我们该何去何从?是坚守传统,一只粉笔三尺讲台,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实行无边界教学?答案无疑是后者,或者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不“迫”不立  很多学校在积极推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接受和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就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