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隐花色素蛋白调控生物钟节律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生物钟。在哺乳动物中,生物的主生物钟定位于大脑内被称之为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的核团中,SCN核团能够通过光信号同步化生物体外周生物钟。实际上,在单个细胞的水平就存在生物钟,生物钟可以是细胞水平的独立行为。最被广泛接受的生物钟分子机制是一个基于转录翻译的负反馈环路模型,包括两个转录激活因子(BMAL1蛋白和CLOCK蛋白)和两类转录抑制因子(PERIOD蛋白,或称作PER1/2/3蛋白;和CRYPTOCHROME蛋白,即CRY1/2蛋白)维持的近二十四小时的负反馈环路。基于这个负反馈模型,生物钟系统再通过一系列钟控基因(Clock-Controlled Gene, CCG基因)调控着生物的行为及生理节律。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至少有10%的转录组显示出周期性的转录表达,而其中大部分的基因都是生物钟控制的基因。正向转录因子BMAL1基因或(CLOCK基因的周期性表达对于生物钟的产生不是必需的,但是周期性的负向调控因子(PER基因或CRY基因)的表达对于生物钟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生物钟的研究中PER蛋白与CRY蛋白被视为一个PER复合物来研究,PER蛋白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虽然很早就发现CRY1基因和CRY2基因可以导致不同的生物钟周期,但是关于CRY基因调控生物钟周期的机制却没有完善的研究。尽管到目前为止CRY蛋白的稳定性模型是解释CRY蛋白调控生物钟周期最为广泛接受的模型。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首先发现了在内源CRY1基因启动子驱动下的CRY2基因单独表达也可以恢复CRY基因缺失细胞系的生物钟表型。在对CRY蛋白稳定性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虽然CRY2蛋白的稳定性较强,但是相比稳定性较弱的CRY1蛋白却表现出短周期的生物钟节律,这与之前关于CRY蛋白稳定性调控生物钟周期的模型相矛盾。我们还发现CRY2蛋白的N端序列决定了CRY2蛋白比CRY1蛋白更加稳定,此外CRY2蛋白与CRYI蛋白中赖氨酸残基的数量可能也是蛋白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由CRY2蛋白N端序列决定的蛋白稳定性不能直接影响生物钟的周期长度,反而是不能够明显影响CRY1蛋白与CRY2蛋白稳定性的C端序列决定了生物钟的周期长度。最后,我们还发现了CRY1蛋白与转录延伸因子P-TEFb(positive transcriptional elongation factor b)复合物以及7SK snRNP (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复合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揭示了CRY蛋白通过7SK RNA行使生物钟转录抑制活性的可能机制。我们的研究证明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通过CRY1蛋白与CRY2蛋白的比例调控生物钟周期的假设。更精确的说,我们的实验证明了不是通过单独的PER蛋白或者CRY蛋白,而是由这两个蛋白组成的PER复合物的入核速率决定了生物钟的周期长度。同时我们的研究显示哺乳动物CRY1蛋白可能是通过靶向失活P-TEFb复合物完成转录抑制功能。我们的研究解释了生物钟的周期调控机制和负反馈抑制机制,完整了生物钟负反馈环路的模型。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发展逐年提速。随着国际连锁巨头企业纷纷到中国开设门店后,我国的连锁经营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零售业态之一的便利店以其及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据数量的迅速增长和数据类型发展的多样化,使得人们日益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经济社会。人力资源中的绩效管理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在数据的支持下
学过开车的人都知道一句常说的话:起步停车,其实这是开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车开动只是开车的一个初始部分,停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很多司机出现小事故都是在停车这个
现将我所2005年133名离休老干部体格检查时检测得的血压和血脂的指值水平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高校电子阅览室作为学生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也深受网络技术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并从四个方
国际仲裁程序十分的昂贵。虽然仲裁界一直致力于为国际仲裁的当事人节省时间和成本寻求各种各样的办法,但这些程序改革的努力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必须承认的是,良好的仲裁需
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数据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医疗健康已成为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在介绍医疗健康大数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应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