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冷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糖酶(β-D-半乳糖苷酶,β-D-galactoside-galactohydrolase,EC3.2.1.23)为一种水解酶,可以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冷适应乳糖酶具有在低温下高活性的优点,应用在乳品加工和乳清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着中温和高温乳糖酶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同时南极地区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可能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菌株的潜在种源地。我们实验室从采集自南极的海泥样品中筛选到33株酵母菌,本实验在15℃条件下,采用X-gal定性试验和ONPG定量试验从这33株酵母中筛选产乳糖酶的菌株,结果筛选到1株高产乳糖酶菌株17-1,经酵母菌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我们将其鉴定为一株普鲁兰久浩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   研究发现,G. pullulans17-1菌株可同时产胞外和与细胞结合的(Cell-bound)乳糖酶,根据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我们判定菌株17-1为一株耐冷型酵母。对耐冷酵母G. pullulans17-1菌株产乳糖酶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成分为(w/v):乳糖3.0%,酵母粉0.7%,蛋白胨0.3%,紫苏油0.02%,KH2PO40.28%,MgSO4·7HO20.06%,MnSO4·3HO20.00085%,培养基初始pH为4.5,蒸馏水配制;最佳培养条件为:15℃、170rpm振荡培养132h,此时耐冷酵母G.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总产量可达13.9U/mL。对发酵罐高密度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探,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将该乳糖酶的总产量提高到25.3U/mL。用粗酶样品水解乳糖溶液,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水解牛奶可产生大量还原糖。   G. pullulans17-1菌株胞外乳糖酶经超滤法浓缩、SephadexTMG-200凝胶过滤、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了纯化,比活力提高2.4倍。SDSPAGE显示其单亚基分子量约为170.0kDa,用凝胶过滤层析法测得该纯化酶的分子量约为335.0kDa,因此推测G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是一个同源二聚体。对该纯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4.0,受Ag+、Hg2+的强烈抑制(8.2%,8.4%),Li+离子对它有一定激活作用,对底物ONPG的Km值和Vmax分别为3.3mM和9.2μmol/min。一级蛋白质谱分析表明,该乳糖酶的一个肽片ALEEYKK与其它已知酵母乳糖酶序列相匹配。将纯化的乳糖酶和4.6%乳糖溶液混合,50℃下孵育4h后,测得乳糖溶液的水解率为43.5%,实验结果表明该乳糖酶在食品工业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特低渗透油藏是我国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特低渗透油藏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油井含水上升快,纵向和平面矛盾日益严重,水驱效率不高。而特低渗透油藏恶劣的地质条件限制
安徽省历年高考用卷上整体呈现出的是在全国卷和安徽卷之间来回变换,从2016年高考开始,除了几个省份以外,大部分省份都开始加入全国卷的队伍之中,当然安徽省也不例外.这对于
为总结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领域发展经验,研讨交流设施园艺实用新技术,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2014年4月12~14日,由中国园艺学会与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设施园艺专业委员
自晚清珠山八友以来,文人画在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比重越加明显。中国书画讲究的“诗、书、画、印”在陶瓷绘画中亦是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款识这一东方艺术先创的形式,却是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
本文以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材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PUF载体填充率对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氨氮的处理效果及长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PUF载体填充
本文以绿色包装的功能和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启示,分析了辽西古生物化石绿色包装的必要性,提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绿色包装的要求,及其应该从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结构
会议
达到了16.2μmol S/g DCW/h,重复脱硫次数为12次,对加氢柴油的脱硫速率达到了13.1μmol S/g DCW/h,重复脱硫次数为16次,相比驯化之前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最后,设计和搭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在许多神经系统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