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与转化——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外国文学翻译浪潮,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川端康成就是在这次浪潮中被翻译介绍进来的外国作家。他纤细优雅的叙事风格,对西方现代技巧地吸收和对东方传统的再现,都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新的启示,开拓了新时期作家的审美视野。余华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川端康成的影响。他吸收了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的营养,并转化为自己新的艺术观念和方法,成长为新时期先锋派的重要作家。本论文通过余华与川端康成作品的比较研究,从两位作家的审美追求、叙事方式、主题三个方面,考查余华对川端康成学习、吸收和转化的过程。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川端康成和余华创作的审美追求上,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笔者认为:“物哀之美”是川端小说审美追求的主要内容,余华早期小说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呈现出一种哀婉的情调。而后期小说则出现了变化,余华留下了“悲”的精神内核,洗去了哀婉的情调,同时注入了一种冷静和坚韧,着意表现人物深沉的“悲剧精神”。   第二章,从川端康成和余华小说的叙事方式入手,比较分析余华对川端的吸收和转化。笔者认为:“细部”摹写是川端康成教给余华最重要的叙事方式。余华早期多是模仿川端,以细部摹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先锋时期则把“细部”的刻画转化为对死亡暴力的冷静描写,“转型后”融合早期和先锋时期小说叙事的优点,又注入了一份温情,使得他的细部描写多了一份从容。而川端则始终侧重于用细部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外貌和还原生活的质感。   第三章,主要从主题的角度,比较分析川端康成和余华小说死亡主题的异同。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家对死亡的不同叙写,表达的是对生命和存在等哲学问题地深刻思考。川端康成笃信佛教的生死无常、轮回转世观点。认为生即是死,死也是生。在小说中赋予了死亡美丽与诗意,用文字轻松穿越生与死的时空,传达神秘与安详的空灵。余华则用对死亡的冷静描写,挖掘人性中善与恶的本性,试图对灵魂进行拷问和救赎。
其他文献
“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系统的、整合性的智慧。具体说,就是教师要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能以新的学生观和教育活动现实实施心理教育,善于和学生心灵对
期刊
我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庙就是其中之一。文化遗产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能够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历代帝王庙直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FODT sensor)用于地下电力电缆故障检测,可对阻性接地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定位.最大可测距离为10 km,定位精度为1 m,定位时间不超过30 s.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为了适应唐宋中国社会的发展,适应平民阶层的需要,在语言上对印度佛教进行了彻底革命,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平民色彩的禅宗语言。俗语具有俚俗质朴的特点,正
为了探讨小麦TaCRE1基因与次生根、分蘖的关系,本研究选用40份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检测和鉴定该基因等位变异,并分析其对不同时期的小麦次生根、分蘖的影响。结果表
文章介绍了应用模糊理论开发的电气设备绝缘监视和故障诊断系统,详细叙述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该系统已在福州电业局投入运行。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lectrical
严歌苓是世界华文文坛上备受瞩目的新移民作家。她出国后进行的海外题材小说创作,立足于异质文化的语境,塑造出一系列立体可感的华人移民形象,在借助小说人物直面海外移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