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ru87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大同盆地石炭-二叠纪以来的的构造热演化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野外观察、资料收集、文献调研来逐步摸清并整理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地层沉积、断裂及岩浆活动、地温场变化等特征;然后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来恢复大同盆地及其西侧大同煤盆的埋藏史,通过两个盆地埋藏史的对比,并结合平衡剖面技术来具体分析大同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最后通过盆地埋藏史和盆地地温场的数据恢复大同盆地的热演化过程。大同盆地从石炭-二叠纪以来共发生了3次隆升剥蚀事件,分别发生于印支末期、燕山晚期、喜山早中期,对应的剥蚀速率分别约为:111.35m/Ma、105.15m/Ma、14.28m/Ma。大同盆地新近纪以来快速沉积,怀仁块凹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900m,最大沉积速率超过370m/Ma,后所块凹最大沉积厚度超过3000m,最大沉积速率超过575.2m/Ma。大同盆地在印支期及以前的构造活动对盆地的形成影响相对较小,但盆地在印支期隆升前达到了较深的埋深,烃源岩到达了低成熟演化阶段,印支期对于盆地的热演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燕山期的强烈活动产生的褶皱和断裂对大同盆地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导致了大同盆地内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层大量缺失,燕山期的沉积埋深及口泉断裂带的活动对盆地的整体热演化影响较小。喜山期构造应力场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大同盆地自新近系以来的盆地的快速沉降,在怀仁块凹、后所块凹沉积中心附近地温分别能达到100℃、150℃,对盆地局部热演化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热演化模拟技术,恢复的DY1井附近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情况,发现正常埋深情况下古生界烃源岩远远达不到生气的条件,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推测是岩浆活动导致了DY1井附近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WHOⅠ、Ⅱ级脑膜瘤的磁共振(MRI)影像学征象及孕激素受体PR、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增殖标记抗原Ki67的表达与脑膜瘤MRI征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脑膜瘤WHOⅠ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全球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绝大多数AD为散发型,少数有AD 阳性家族史的称作家族型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AD核心
血管破损后发生的血小板凝血与白细胞炎症反应过程,涉及到血小板的黏附、活化、聚集及其与白细胞相互作用等血流动力学环境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循环的血小板通过黏附分子的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降低,而以果树、蔬菜等为主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园艺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
目前关于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工作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研究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所报道的这些水下超亲气或者超疏气的表面已经在很多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例如超亲气电极、超疏气电极、气泡的定向运输以及气体的收集等等。但是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控制单一表面浸润性的研究,能够实现智能调控的材料还很少。因此,在本论文中提出通过智能修饰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在固体表面上实现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触觉反馈技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遥感操作、游戏、医疗等方面触觉反馈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各种触觉再现方法中,电触觉由于刺激灵活、
[目的]本课题研究火绒草甲醇提取物中咖啡酸乙酯、芹菜素、小檗碱、槲皮素等药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limination,
在“亚洲—太平洋”的地缘战略意义逐渐得到提升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的领土领海争议与大国战略竞争等传统安全挑战依旧突出,而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也使这一地区的安全环境日趋复杂
背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IR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同时也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性硬化
磁控溅射技术相对于其他成膜技术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比如沉积速度快、温度低、环保等优良的性能,因此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特定功能纺织品对基材有一定的选择性,另外,制备的纺织品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工作将磁控溅射技术和纺织品联系在一起,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功能性纺织品,使纺织品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比如电磁屏蔽、导电、紫外防护、抑菌等性能。然后通过前后整理的方法,拓宽了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