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与比较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玻璃体白内障手术组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160例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不超过C1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巩膜扣带术组(扣带组)37只眼,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玻切组)68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组(玻白组)59只眼。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5.6个月。比较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并发症等。   结果:扣带组、玻切组、玻白组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5.5%、85.3%和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1,P=0.475);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1.9%、97.1%和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4,P=0.469);术后1月、3月、6月、12月累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test,P>0.05)。视网膜再脱离的因为主要为PVR、新裂孔形成和原裂孔闭合不良等。术后视力:黄斑区无脱离亚组,术后3月,扣带组优于玻切组和玻白组,余术后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黄斑区脱离亚组和黄斑裂孔组,术后各时间点视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低于黄斑区未脱离亚组。3组术后分别有5.4%(2/37)、4.4%(3/86)和13.6%(8/59)的病例并发PVR,玻白组较高。玻切组术后有30例(44.1%)发生并发性白内障,明显高于扣带组(8.1%);玻白组有17例(28.8%)发生后囊膜混浊。玻白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为45.8%,高于扣带组(16.2%)和玻切组(20.1%);玻切组和玻白组各有1例继发性青光眼。扣带组、玻切组和玻白组分别有11例、5例和1例术后屈光状态向近视发展,扣带组明显高于玻切组和玻白组(χ2=18.345,P=0);3组分别有5例、7例和6例散光度数和轴向发生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视网膜相关手术次数无显著差异,玻切组和玻白组白内障相关手术次数高于扣带组。   结论:对于伴PVR不超过C1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均为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3者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视力恢复无显著差异。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年轻患者,巩膜扣带术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以尽量避免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大患者或术前已存在白内障患者,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以减少分步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社会经济负担。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较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高;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PVR的发生率可能较高;巩膜扣带术术后近视发生率较高,3组术后均有少部分病例发生散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