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期陕西疫灾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0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瘟疫灾害是因急性传染病的流行而造成的大规模的人类死亡的自然灾害。瘟疫灾害古已有之,清时期陕西省瘟疫灾害作为历史时期瘟疫灾害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自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整个清时期历时268年。陕西省疫灾平均4.4年发生一次疫灾,疫灾频度为23%。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清时期陕西疫灾且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两朝是清时期陕西省疫灾的多发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疫灾年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自道光朝以后,疫灾频度增加十分明显。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关中平原一直是清时期陕西疫灾的集中分布区,但光绪朝时期,陕北疫灾的分布区域超过了关中地区,陕西疫灾重心有向北转移的趋势。清时期陕西省疫灾的发生多与灾荒、战争以及当地的气候、卫生习惯、居住习惯等原因有关。疫灾发生之时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而当时人们的疫灾防治思想大多数情况下是求助于神灵的庇护。同时,当疫灾发生之时,政府、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都采取了不同的疫灾防治措施。清后期,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疫灾防治的承担者逐渐由政府向地方乡绅和民众过渡。清后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医逐渐传入陕西省境内,人们的疫灾防治思想、防治措施也有了变化。特别是陕西省公共卫生机构受西医的影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有力的推动了陕西省公共卫生机构的近代化趋势。
其他文献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主要体现在该城市与其它相关城市和区域间的竞合关系上,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其中经济辐射力是构成城市辐射力的最具有活力
本文利用同位素大气水平衡模式(iAWBM,isotope AtmosphericWater Balance Model)1979~2014年的模拟数据分析了全球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模拟结果与GNIP的实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地学领域的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其核心技术是地质体模型的真三维构建及其可视化表达。地质勘探人员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直观地进
贺兰山属于青藏高原外部边缘,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和荒漠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研究贺兰山对于回答构造与气候耦合模式对第四纪冰期历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贺兰
中国艺术家应在自己作品的文化语境上彰显民族性,这一点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无论是代表前卫艺术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安迪·霍沃尔(andy war. Hol)式的图像式的波普艺术还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发展的基础,二战后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出现了沙尘暴、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锐减等环境问题。在全球环境变化日
目前,国内外对宜居城市和城市的宜居性研究较多,而对农村社区的宜居性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农村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和优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在对宜居社区进行理论分
在产品检验中要通过特性参数测量来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这就涉及合格评定的判定规则。而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与测量不确定度有关,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产品检验的合格判定
土壤是不均一变化的连续体,它受自然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与时间)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因此,不同地区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特性,即使在同一地块不同位置的土壤
我国动画教育的开展在“燥热期”的泡沫破碎后渐渐进入“冷却期”。本文通过对当代地方高校动画教育开展中的师资、教学投入、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问题做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