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配电系统智能保护试验平台研究

来源 :沈阳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智能配电系统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作为直接与配电系统接触的用户终端越发希望配电系统具有选择性保护功能,实现智能化,以此提高生活质量。智能配电系统建设的基础正是小型断路器,目前小型断路器已经向着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且可以上下通讯的小型断路器已经在市面上流通,但实现智能配电系统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了解小型断路器脱扣瞬间的动作时间及其他参数是否符合标准,以此为依据完成具有上下级配合的选择性保护配电系统。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小型配电系统智能保护试验平台。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热电磁混合式智能小型断路器及智能低压配电微系统研究(项目编号:51777129)。首先,对试验平台进行总体设计,将试验平台分为主回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提出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然后提出试验平台涉及的技术要求,并研究试验平台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其次,对试验平台的主回路进行研究,分析其试验电流产生与调节的过程。此外针对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过程展开概述,并对其辅助开关进行详细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验证有载分接开关的可行性。再次,对试验平台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选定芯片对控制系统进行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最小系统、数据采样模块、动作时间采样模块、步进电机及继电器驱动模块、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等硬件电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对控制系统进行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信号采样及处理子程序、电流调节子程序、分接开关切换子程序、智能保护子程序等。除此之外,还对LabVIEW上位机进行了程序和监控界面设计。最后,搭建试验平台,对试验平台整体功能进行验证。对小型智能断路器进行过载及短路特性试验,测试小型智能断路器的各项试验参数,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测量动作时间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上位机试验平台是否可实现监控和存储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 对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PubMe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相关文献。采用Python3.7对第一作者、来源期刊进行分析。采用CiteSpace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对颈源性头痛(CHE)临床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28例CE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痛评分、头痛发作时间和发作频率、颈椎生理曲度值、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频率均降低;且观察组头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频率均低于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又称为脂溢性脱发,是一种起始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的进行性毛囊微型化的疾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目前已知遗传因素和雄激素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近年来,AGA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并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上升。在我国,AGA男性患病率约为21.3%,女性约为6.0%[1],AGA对患者的影响不仅仅是容貌,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生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
为解决概念设计阶段电动汽车开发周期长等问题,基于隐式参数化方法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全参数化车身的平台化与模块化建模策略。首先将车身结构分解为上车体结构与下车体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对上下车体各自进行区域划分,定义各区域关键平台化衍生尺寸并进行基线总布置,形成平台化建模策略;然后基于平台化建模对下车体进行功能性模块划分,对上车体进行匹配性模块划分,分别进行参数化建模,形成模块化建模策略;最终建立了某款电动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德育、心育发挥了各自在“育性、启智、健心、导行”方面的优势与作用,但仍一定程度上存在“边缘化”“经验主义”“相互疏离”等不足。研究提出德育与心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并从逻辑基点上分析“两育融合”的科学性、创新性、发展性和必然性,从融合主体、融合内容、融合方式的“是”与“不是”,从概念、形式、内容的“变”与方向、任务、标准的“不变”,从机制保障、资源整合、精准育人的“能”与“
送子观音图像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民俗观音画像,是中国人对佛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型代表。送子观音图像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隋唐的初创期、宋元的形成期、明清的定型期、近现代的异化期。送子观音图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继承了观音信仰的文化传统,又通过不断为其增添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元素符号,逐步摆脱了印度观音造像文化的桎梏,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送子观音图像。这启示我们,优秀的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