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nexin-1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虽然垂体腺瘤的组织学特征是良性的,但在临床工作中,约有25-55%的垂体腺瘤向周围结构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与恶性肿瘤相似,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它们被定义为侵袭性垂体腺(aggressive PA)[1]。虽然目前有一些药物疗法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垂体腺瘤,但不同患者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不一,且更多的是控制肿瘤分泌激素,难以根除肿瘤。因此,控制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阐明其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临床治疗方法。随着新一代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RNA测序(RNA-seq)已成为基因表达和转录组分析新的重要手段,其定量更准确、可重复性更高、检测范围更广、分析更可靠等特点使RNA-seq测序成为当下流行的转录组学测序技术。于是我们尝试探索转录组学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PA)之间的关系,期望寻找与其侵袭发生密切相关的靶标分子。在转录组学测序基础上,我们根据GEO数据库分析发现,Pannexin-1(Panx1)是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Panx1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通道,具有独特的传导性,从非选择性离子渗透性到信号分子的胞外释放,对于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anx1在肿瘤发生、癫痫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肿瘤中Panx1的作用却不尽相同。例如,在胶质瘤C6细胞中,Panx1发挥着抗肿瘤的作用[3],而在皮肤黑色素瘤中却扮演促进肿瘤发生的角色[4]。这样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肿瘤起源特异性、特殊肿瘤微环境所致。Panx1主要通过在细胞膜上形成大孔径通道,而非细胞间缝隙连接通道发挥生理功能,Panx1通道开放可导致细胞与胞外微环境代谢物质交换[5],这些物质可能影响细胞侵袭性生物学行为,Panx1的ATP、氨基酸释放特性影响着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已经在许多报道中得以证实。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中,Panx1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都有表达,被认为可以介导细胞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而在垂体腺瘤中,Panx1与其侵袭性的发生是否相关尚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Panx1在侵袭和非侵袭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和影响垂体腺瘤侵袭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新的方法,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6个GH腺瘤样本(侵袭和非侵袭各3例),进行转录组学测序。2、收集56个垂体腺瘤样本(侵袭和非侵袭各28例),分别用RT-q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nx1m RNA和蛋白的表达。3、在体外,利用来源于大鼠的垂体腺瘤细胞系--GH3细胞探究Panx1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GH腺瘤中存在众多差异基因表达我们收集了6例GH腺瘤标本,按Knosp分级,将其分成侵袭和非侵袭各3例。通过转录组学测序检测两组m RNA和lnc 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侵袭性GH腺瘤和非侵袭性GH腺瘤(侵袭性GH-PA和非侵袭GH-PA)中有多个m RNAs和lnc RNAs表达不同,它们可能是调控垂体腺瘤侵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或药物靶点。其次,根据转录组学结果和数据库分析,在所有差异基因中,我们筛选到细胞膜通道Panx1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2、Panx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上调并且促进GH3细胞侵袭为了进一步验证Panx1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扩大了样本量,增加了垂体腺瘤的类型,收集了56例垂体腺瘤样本,根据Knosp分级(Knosp分级≥3级为侵袭)将它们分成了两组,侵袭组和非侵袭组。运用RT-q PCR方法检测了Panx1在两组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Panx1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地,免疫组学结果表明Panx1在侵袭组表达量更高。然后,我们在GH3细胞过表达Pannexin-1后,与对照组(Vector)相比,Panx1过表达组(Panx1-OE)明显促进了GH3细胞的侵袭。3、Panx1通过增加ATP释放促进GH3细胞侵袭通过检测细胞外ATP含量,我们发现过表达Panx1会促进GH3细胞释放ATP,增加细胞外ATP含量,然而当用Panx1阻断剂(丙磺舒,Probenecid,PBN)孵育GH3细胞后,细胞外ATP含量明显下降。其次,向Panx1-OE组GH3细胞中加入ATP酶(ATPase)降解胞外ATP后,GH3侵袭能力则大大减弱;同样地,向Vector组GH3细胞中加入ATP类似物(Bz ATP)后,GH3细胞的侵袭能力又再次增强(P<0.05)。以上结果表明,Panx1通过增加ATP释放来促进GH3细胞系的侵袭。4、Panx1介导的ATP释放通过激活P2X受体促进钙离子的内流我们利用非特异性P2X受体拮抗剂(PPADS)、特异性P2X4和P2X7受体拮抗剂(5-BDBD和JNJ-47965567)处理Panx1-OE组GH3细胞时,它们均显著抑制了GH3细胞的侵袭(P<0.05),尤其是JNJ-47965567,这表明P2X7在促进GH3细胞侵袭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钙成像实验,我们发现P2X7受体的激活增加了钙的内流,显著GH3细胞的侵袭,而P2X受体特异拮抗剂(JNJ-47965567)则可以逆转这一结果。这一系列结果均提示,Panx1介导的ATP释放通过激活P2X7受体促进钙离子的内流。5、细胞内钙离子增加重塑actin细胞骨架蛋白促进GH3细胞侵袭通过分别加入P2X7受体激动剂(Bz ATP)和拮抗剂(JNJ),对细胞内细胞骨架蛋白的状态进行观察,其次干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来检测GH3细胞侵袭的变化。我们发现,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可以直接作用或通过钙调蛋白激酶间接作用于细胞actin骨架蛋白,导致其形态、活性发生改变,进一步促进GH3细胞的侵袭。结论:1.Panx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上调,并且促进GH3细胞侵袭。2.Panx1增加胞外ATP激活P2X7受体重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促进GH3细胞侵袭。
其他文献
课题背景:目前,胃癌是消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我国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有力控制,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胃癌中一类特殊的类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及病死率却呈逐年增长态势。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
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与精准定量在肺癌的诊断及靶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数字PCR(Digital PCR,dPCR)以其直接绝对定量、高灵敏特异和无需标准曲线及校准品等特点,在背景复杂的样本中鉴定稀有突变及微小丰度差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商业化的dPCR系统存在依赖精密昂贵仪器、检测成本高、芯片工艺复杂等缺点,还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操作较为简易、费用低廉、结果判定简单的基因
慢性低氧暴露是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成人健康的众多因素之一,在临床有许多慢性疾病,最常见的包括慢性高山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处于低氧状态。长期的低氧会导致人体多器官脏器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心肌和肺组织比较敏感,血液系统中的血细胞以及肾脏等在内的多系统脏器在长期慢性低氧状态下都会出现生理性代偿甚至是病生改变。其中,大脑是最重要也是对缺氧最敏
研究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复杂的术后并发症仍是棘手的难题[1]。供肝质量、受体全身情况、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治疗方案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四个重要因素。随着肝移植手术操作步骤的逐步规范和围术期治疗方案的日趋成熟,技术瓶颈和供受体管理不再是困扰各移植团队的主要难题。但在肝源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各移植中心纷纷尝试诉诸于扩展接纳标准以增加供肝的利用率,导致供肝质量参差不
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起源于肝实质细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HCC的主要病因。HCC是世界第五大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中国是HCC的高发国家,每年占世界HCC病例和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外科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H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缺乏有效的诊断标志
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被评选为美国最杰出的十二部小说之一。该作品讲述了爵士时代盖茨比为了追求爱、金钱、地位不懈努力,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的故事。本文分析了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和造成悲剧的原因,认为盖茨比的悲剧是由于爵士时代扭曲的社会价值观、艰苦的家庭环境和他自身对爱情、金钱、地位的盲目追求造成的,进而反映了美国部分年轻人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细胞生理过程,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和突变的细胞质物质,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维持细胞的稳态。先前的研究表明,自噬在HCC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促癌和抑癌作用。一些自噬相关基因(ARG),如LC3和ULK1,已经成为HCC预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然而,这些基因的m RNA组织特异性低且在体内、外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其作为预后生物学标志的广
到目前为止,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仍然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它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有临床试验证实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预后明显相关。然而,运动皮层的何种细胞类型导致了后期的功能恢复以及恢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我们使用光遗传学技术靶向激活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并研究激活初级运动皮层中的谷氨酸神经元是否能促进大鼠脊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
研究背景及目的检测单碱基突变对实时监测肿瘤进展、治疗效果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无法从过多的野生型背景序列中特异性地检测单碱基突变,这是因为常规设计的引物、探针无法分辨出单碱基的改变,导致最终输出的突变型信号被大量的野生型信号掩盖,影响结果的判断。目前对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常采用测序、数字PCR(Dig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