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与大方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5′30″~106°04′45″,北纬27°08′30″~27°20′00″,总面积125.8km2,海拔1500~1800m之间,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高原温凉气候,植被主要以杜鹃类、栎类等灌丛为主。百里杜鹃于1984年发展旅游业,1987年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成立为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本研究对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分析环境变迁对脊椎动物资源变化的影响,旨在为保护区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成果报道如下:1.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样线法、样方法、铗日法、网捕法、非诱导式访问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对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现存兽类资源7目13科18属21种,鸟类资源10目27科52属73种,两栖类资源2目4科6属7种,爬行类资源1目4科8属8种,鱼类资源2目3科7属7种。共计22目51科91属116种。鸟类资源在脊椎动物资源中占比例较高,其次是兽类资源,两栖爬行类、鱼类动物资源相对较少。其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和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贵州特有),中国特有种1种,小麂(Muntiacs reevesi)。2.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按区系成分划分,兽类资源区系成分中东洋型(52.38%)﹥广布型(42.86%)﹥古北型(4.76%)。鸟类资源以东洋型(58.90%)物种为主,广布型(24.66%)物种其次,古北型(16.44%)物种最少。两栖类资源以西南区种、华中区种和华中华南区种为主,占两栖物种数的28.57%,古北东洋界广布种占两栖物种数的24.29%。爬行类动物华中及华南区种(62.50%)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25.00%),华中区种(12.50%)。利用Shannon多样性计算法对鸟类在不同生境下的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灌丛(1.701)﹥农业用地(1.691)﹥森林(1.622)﹥居民区(0.785)﹥水域(0.574)。对样线调查中鸟类密度计算,结果表明:鸟类物种中密度最高的前6种为麻雀(passermontanus)、金腰燕(hirundodaurica)、黄臀鹎(pycnonotusxanthorrhou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japonicus)、灰喉鸦雀(paradoxornisalphonsianus)和山麻雀(passerrutilans),密度指数分别为1.483,0.882,0.672,0.350,0.333和0.311。3.基于红外监测,共监测到兽类12种,占保护区兽类资源种数的57.14%;地栖鸟和林鸟15种,占保护区鸟类资源种数的20.55%。根据对兽类的拍摄率发现,青毛鼠(berylmysbowers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pernyi)、鼬獾(melogalemoschata)和豹猫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同时选取这4种物种,根据红外相机的拍摄率,以1小时为单位时间段分析其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青毛鼠属于典型的夜活动动物,活动高峰期在晚19:00~20:00和24:00~1:00之间;珀氏长吻松鼠属于典型的日活动动物,活动高峰为8:00~11:00和14:00~16:00之间;豹猫活动节律为5:00~7:00和20:00~23:00之间,鼬獾活动节律为4:00~6:00和18:00~21:00之间,活动节律高峰主要出现在晨昏2个阶段。对比相关兽类活动节律研究结果,发现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4.结合1985年鸟兽资源调查结果,对比保护区现存鸟兽资源,结果表明:鸟兽资源多样性呈减少趋势。兽类资源变化主要集中在食肉目(carnivora)中,赤狐(vulpesvulpes)、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狗獾(melesmeles)、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和云豹(neofelisnebulosa)在调查期间没有发现,偶蹄目林麝(moschusberezovskii)也没发现活动痕迹,啮齿目(podentia)中物种多样性发生变化。但本次调查红外监测到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在历史资料中没有记录。鸟类资源变化主要集中在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鸮形目(strigiformes)、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隼形目(falconiformes)和雀形目(passeriformes)中。其中,鸮形目和夜鹰目的鸟类多属夜行性鸟类,白天调查很难发现,隼形目鸟类多为猛禽,分布较少且遇见率较低,鸻形目和佛法僧目的鸟类资源多栖息于水源附近,保护区水源较少,本次调查没有发现。雀形目物种变化集中在莺科(sylviidae)、燕雀科(fringillidae)等,这些物种体型较小,多活动于灌木丛,不易发现。但本次调查在移山水库发现小??(tachybaptusruficollis),红外监测到栗背短翅鸫(brachypteryxstellate),在历史科考中没有记录。保护区现有留鸟数比历史记录的67种减少12种,繁殖鸟比历史记录的92种减少25种。5.通过对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1988年~2014年卫星图片进行解析分析,并计算景观指数和斑块数量的变化,结合脊椎动物资源(鸟兽)的变化趋势,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与脊椎动物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耕地、建筑、道路面积明显增加,有林地面积逐渐减少。NP(斑块数量)值呈增长趋势,MPS(平均斑块大小)值呈下降趋势。建筑和道路的LPI(最大斑块占比)值增大,有林地LPI值下降。有林地面积的减少,道路和建筑面积的增加,斑块数的增多反映出景观的破碎化严重,对保护区动物资源生境有较大影响。TE(边界总长度)、ED(边界密度)、LSI(形状指数)值均增加,景观边界外形呈现复杂化。建筑和道路的AI(聚集度)值增加,有林地AI值减少,减小了林地斑块的连通性,对动物资源的流动有所影响。CONTAG(蔓延度)指数的减少和SHDI(香浓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反映出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的加剧,景观破碎化会引起景观格局变化和生境丧失,对保护区动物多样性的维持不利。通过对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对比历史数据,掌握了现存物种多样性及变化趋势,为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提供了数据基础。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结合物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剧下脊椎动物资源多样性呈减少趋势,为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脊椎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数据。基于本研究相关结果,建议保护区制定相应的林地保护和恢复政策,减少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化的加剧,营造良好的动物栖息环境,重视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对脊椎动物资源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