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在迫害中渐渐发展壮大。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又将新教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因此,广义上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而狭义的基督教则仅指新教。唐朝时期,聂斯托利派信徒将广义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元朝时,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将天主教首次传入今安徽境内。清朝前期,东正教传入中国,但并未传入安徽境内。19世纪初,新教开始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夕,天主教和新教均在安徽省内的部分地区有少许传教活动。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和新教在皖传教活动渐渐地大规模开展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主教和新教相继传入宿州地区。宿州地区,也叫宿县地区。在历史上,宿州地区的范围因行政区划的调整曾有过多次变动,本文将宿州地区界定为今安徽省地级宿州市,其范围仅包括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埔桥区四县一区。本文所写的基督教是狭义上的基督教,仅指新教。本文主要叙述新教在宿州市四县一区的传播历程,仅对改革开放前宿州地区天主教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述,以便于分析相关问题。因东正教在华传播范围有限,且未曾传入安徽境内,故文中不予提及。传教士来宿后,一方面建立教堂开展宗教活动,一方面则通过创办学校和医院等教会公益机构、组织社会公益等活动进行传教活动。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在促进传教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建国前的宿州地区动荡不安,但在传教士和当地信徒们的努力下,宿州各地基督教仍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籍传教士陆续被逐,宿州各地基督教均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文革期间,各地基督教均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宿州基督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另外,宿州各地还拥有相近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广袤的平原、相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利于种植相同的农作物,相同的农作物使得当地人养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相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当地人几乎完全相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然而,基督教的传入使一部分当地人从当地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等生活方式中分离了出来。因此,以宿州地区为一个整体,对基督教与当地社会的互动状况进行研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