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自由向度及其实现——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xia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我意识的发现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向度的张力为主线,以原子运动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文本解读。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眼光敏锐的发掘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深意:直线运动作为原子运动之定在,喻指自我意识的物质基础;偏斜运动作为原子个别性的表现,意味着自由本身;排斥是个体为脱离定在以获取自由的力量的象征。其中,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分别代指自我意识内部的物质与形式规定,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之自由的发现与抽象个别性、抽象可能性、偶然性密切相关。同时,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观的比较分析过程中,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关于自我意识和意识自由的观点。马克思通过高扬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阐明了自己的无神论立场,同时也提出了自我意识的非绝对性。他指出如果滥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势必走向唯心主义的极端,最终走向不可知论,即认为自我意识的运用有一定范围。在自由观上,马克思发现伊壁鸠鲁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身向内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绝对理念中实现,因为现实中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而任何有限的东西都不是自由的,所以,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味着个人的意识自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马克思走得更远,他认为人不仅要有意识自由,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自由。缘于人的行动自由囿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人的自由归根结底是关系中的自由,即“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进而提出了实现这一自由的方法,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进而表达了哲学应该参与现实的观点。总之,人的自由应该是在发现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恰当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进而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实现的真正自由。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一种新的计算时代——普适计算时代。普适计算又称无处不在的计算,它把计算和信息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生活的物理世界与信息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心境下,人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造就了各种不同的幸福观。如今,高校女生的队伍不断在扩大,高校女生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随着
陆王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分支,是宋明之际与理学并立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天人关系是宋明之际的主要哲学命题,针对于程朱理学提倡“性即理”,过度强调“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
作为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一员,梅洛-庞蒂对于现实的历史和政治给予了严肃的思考。而支配着他这方面思考的核心之一就是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梅洛-庞蒂对于历史辩证法的独特
本研究是以当代美国哲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B.Thompson)的农业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一个有关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哲学认知与人类行为框架。这个框架结构以人类的农业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与非独立学院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而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