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我意识的发现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向度的张力为主线,以原子运动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文本解读。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眼光敏锐的发掘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深意:直线运动作为原子运动之定在,喻指自我意识的物质基础;偏斜运动作为原子个别性的表现,意味着自由本身;排斥是个体为脱离定在以获取自由的力量的象征。其中,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分别代指自我意识内部的物质与形式规定,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之自由的发现与抽象个别性、抽象可能性、偶然性密切相关。同时,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观的比较分析过程中,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关于自我意识和意识自由的观点。马克思通过高扬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阐明了自己的无神论立场,同时也提出了自我意识的非绝对性。他指出如果滥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势必走向唯心主义的极端,最终走向不可知论,即认为自我意识的运用有一定范围。在自由观上,马克思发现伊壁鸠鲁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身向内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绝对理念中实现,因为现实中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而任何有限的东西都不是自由的,所以,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味着个人的意识自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马克思走得更远,他认为人不仅要有意识自由,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自由。缘于人的行动自由囿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人的自由归根结底是关系中的自由,即“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进而提出了实现这一自由的方法,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进而表达了哲学应该参与现实的观点。总之,人的自由应该是在发现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恰当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进而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实现的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