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潜规则——建筑空间的社会等级与适用性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文化的滋生、社会模式的转型,为传统的建筑学思想带来了猝不及防的巨大影响。“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被“形式追随资本”所取代,“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学三原则对商品社会下的建筑物不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城市可以像电脑芯片那样,在越来越小的空间里做越来越多的事。建筑物优劣的衡量标准更多的被简化为它的空间价值,当建筑的空间价值一旦低于它所占空间的价值时,改造与拆毁就会发生,没有任何建筑实体可以永存——这与传统的建筑学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甚至有人喊出“建筑学已经死亡”。 如何提高建筑空间的社会价值,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避免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本文将回到建筑学的原点——空间,并结合社会学的知识,来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文章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空间的理论研究、空间的社会实践研究、空间的评价方法研究、以及空间的适用性的验证,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前后互为起承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文章在借助文献研究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的同时,采用了递进式的写作方式,在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强调出空间的社会属性,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不同功能空间社会等级的研究,推导出其对于空间适用性的普遍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空间社会等级的量化方法,并用于针对不同功能建筑空间的适用性评价与验证之中。 文章尝试从一种新的视角——社会性来观察和研究建筑空间,它牵涉到跨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从而在学科边界上拓展了建筑学的现有领域;同时,它通过将空间的社会性质引入到空间适用性的研究之中,使研究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它尝试发展并建立了针对空间社会等级的评价标准,并引申出相应的空间适用性评价方法,在对建筑空间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的同时,有利于设计师进行建筑空间组织的创新,并从对空间中的各种自发行为的分析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由此可见,本文将空间中的社会属性作为研究切入点,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理解理念的更新,来指导人们在建筑设计创作中进行科学与理性的创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其他文献
甘孜州地处西南边陲,是四川与西藏的交界地带。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影响下和在茶马古道开通后经济贸易的刺激的条件下,创造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形成了特色的驿道
我国转入市场经济不久,而住宅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做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类别,“住宅设计”同样较多年以前发生了许多本质上的变化。社会经
学位
本论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上篇实践项目图纸以及下篇工程研究报告。  实践项目为南京市丁家庄二期A13地块居住区级社区中心的建筑设计,由建筑表现和工程图纸组成。  鉴于当下
庐山是江西惟一的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在中国的诸多名山中,庐山是仅有的山上有“城”的名山之一。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上山旅游的人数逐年递
本文以一体化建筑立面为研究对象,从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阐释与限定,并选择成都市近十年开业的商业为参考案例,以成都市为例,减少了一些地域性因素对一体化设计的
都市设计的观念,源自于美国纽约,藉由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则具体条文规定,对特定区域的都市设计内容加以审核,也因此一打破僵化法令的弹性作法,使得城市规划管理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众多,但能够完整保存下来为极少数,而西南地区现存的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却不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功能上也
近三十年来,传统的标准图套用及大院按阶段设计的二维模式随着日新月异的建筑形式及空间的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建筑设计的需求。传统的经济、实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注
建筑遮阳作为一项被动式技术手段,以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三种形式存在。本文对其的研究和再认识,首先基于观念上的重视,其次才是方法上的研究。建筑遮阳这种形式语言,其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