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诗海》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诗海》是由温汝能编纂的清代最大型的岭南诗歌总集,共有一百卷,补遗六卷,选录唐代至嘉庆初年共1007位诗人诗歌,附以小传、辑评,集中展现了古代岭南诗歌面貌和艺术成就。本文以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粤东诗海》(点校本)为主,参照嘉庆十八年(1813)文畲堂刊本及同治五年(1866)聚文堂刊本,参考史志、诗文集、诗话、笔记、年谱等文献资料,利用国家图书馆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广州大典数据库等,对《粤东诗海》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研究《粤东诗海》的编纂背景与过程。本章首先考察《粤东诗海》的编纂背景,主要包括清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地方编纂总集的诗歌风气的盛行、清代岭南文化的繁荣三个方面。次则讨论《粤东诗海》的编纂目的。其一,温汝能针对岭南地区文献散佚严重的状况,搜集、整理岭南地区诗歌,编纂成《粤东诗海》,以达到保存及传播岭南地区诗歌的目的。其二,温汝能意欲通过编纂诗文总集的方式来保存及彰显岭南文化。再则从此书的成书过程、刊刻时间,版本及流传情况等方面来考察《粤东诗海》的编纂过程与刊刻。第二章研究《粤东诗海》的编纂内容。首先,研究《粤东诗海》的编纂体例。温汝能按照诗人生平年代之先后编排卷次,根据诗人中式年代编排诗人顺序,又以体裁著录诗歌顺序,诗人之下缀以小传和辑评,形成严谨的编纂体例。其次,研究《粤东诗海》选诗时代特点及诗人地域分布特点。用统计的方法,对收录诗歌数量、诗人里居分布、诗人科举情况、诗体数量配比等进行考察。其一,就古代岭南诗歌发展的时代分布而言,明代所选诗人和诗歌数量均最多,次为清代,再为唐宋,最后是元代。其二,就古代岭南诗人分布而言,唐代时期珠三角地区与粤北地区旗鼓相当,宋代珠三角地区占据了岭南诗坛的中心位置,至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取得了岭南诗坛中的绝对优势;粤北地区在宋明时发展缓慢,但在清代也取得了一席之地;粤东地区在明代迅速发展,清代中前期发展缓慢,粤西地区则一直处于岭南诗坛的边缘位置。再次,研究《粤东诗海》的选诗标准及诗歌来源。第一,《粤东诗海》主要以“以诗存诗”为选录标准,体现在温汝能对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的选择上,诗人是否入选依据其是否擅长作诗而定,《粤东诗海》收录诗歌时考虑诗人擅长的体裁,而非每个诗人都诸体兼收。此外《诗海》收录诗人擅长诗体,不唯正体而录,选录杂体诗,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收录标准,达到“以诗存人”的目的。第二,通过对《粤东诗海》诗歌来源和文献来源进行统计,发现《粤东诗海》的编纂主要有以下特点:温汝能编纂《粤东诗海》的诗歌来源主要为诗人别集、诗歌总集,而辑评来源为诗歌别集、总集、诗话、史部方志、传记等等,其中又以朱彝尊《明诗综》和梁善长《广东诗粹》为主,又大量引用地方志“人物传”的内容。第三章研究《粤东诗海》与岭南诗歌发展史。本章将古代岭南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唐宋元三个朝代是岭南诗歌的发生发展期,这个时期岭南地区诗人数量不多,诗歌总量也不大。明代是岭南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又可以划分为“洪武—宣德”“正统—弘治”“正德—隆庆”“万历—崇祯”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岭南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共同建构明代岭南诗歌的繁荣。明代岭南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南园”诗歌传统的传承;第二,从以“文学”出名到以理学“知名”再到以文学“扬名”;第三,文化家族兴起。清代是岭南诗歌在明代全面繁荣的基础上,又一个发展高峰期,顺治至雍正时期岭南诗歌进一步发展,诸多岭南诗人蜚声岭外,乾隆初年岭南诗歌发展缓慢,至乾隆二十年以后又重新焕发活力,再度繁荣。清代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文化家族的进一步繁荣;其次,诗歌所书写内容既延续又有变化;再次,对岭南诗歌传统既有继承又有转变。第四章研究《粤东诗海》“诗贵清”的诗学思想。“诗贵清”的诗学思想,是温汝能对岭南诗风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张九龄“清澹”诗风基础上形成的岭南诗歌“清”之传统,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从而形成的既遵循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又不排斥辞藻修饰,讲究语言含蓄蕴藉的清醇雅正的诗歌风格。论“诗贵清”,也反映出温汝能对晚明竟陵“幽深孤峭”诗风的反对。“诗贵清”诗学思想的形成与清代的时代环境有关,也受到了当时政治、文化政策的制约,与清代“尚清”文化背景有着深厚渊源。最后,总结《粤东诗海》的价值与地位。第一,《粤东诗海》保存了诸多未记载于其他总集,又没有别集传世的诗人诗歌,又通过小传、辑评的方式保存了诗人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第二,《粤东诗海》通过对岭南诗歌的辑录,展现了岭南诗歌发展的面貌,温汝能又通过“例言”中自己的点评,附录在部分诗人小传下的辑评,勾勒出岭南诗歌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众多诗人对岭南诗歌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第三,《粤东诗海》的编纂过程中借鉴了前人编纂总集的经验,形成了“诗人+小传+辑评+诗歌”的编纂体例,具有一定的编纂价值。第四,《粤东诗海》所选录诗歌保存了大量对历史事件、岭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社会生活等的书写,全方位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最后《粤东诗海》虽然存在一定的错漏与不足,但仍值得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其他文献
报纸
二维下料问题是公认的NP-hard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椭圆形件下料在制造业、化工业中频繁出现,求解椭圆形件二维下料问题往往需要在各式各样的原材料上切割出成品或半成品。传统的椭圆形件二维下料大多依靠人工排列,没有综合性的比较和分析,而且人工排列下料往往会造成生产时间长、切割成本大、资源浪费多的不良后果。目前也尚无文献对该类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模型与算法,所以本文对椭圆形件二维下料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实际生产
学位
本文研究了两类具有间接信号和logistic源的趋化模型解的全局存在性,解的全局有界性和渐近行为。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趋化模型的背景、研究现状及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章主要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考虑一类具有间接信号消耗和logistic源的趋化模型其中(?)是边界光滑的有界区域。参数ρ>0,μ>0,l>1和δ>0,函数(?)。本章主要证明了两个结论:(1)如果(?),则这个
学位
报纸
兄弟题材是一种传统文学题材,然元代杂剧中兄弟题材却较少有人关注,而兄弟题材元杂剧中所呈现的内容又颇为丰富,对于研究元代底层社会生活现状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阐明其表达的主题内容、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产生、流行的成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缘由及意义进行说明,归纳整理兄弟题材戏研究现状,关注学界对于元代兄弟题材戏研究的侧重点,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兄弟题材戏的基本情
学位
极值拟共形映射理论在复分析与Teichmüller空间理论中被广泛应用,而Grt(?)tzsch极值问题是极值问题中的经典之一.经典的Gr(?)tzsch极值问题是要证明仿射拉伸映射就是两矩形间具有最小偏差的同胚映射.最近,冯小高等提出一个Gr(?)tzsch型极值问题,即给定初始条件使得矩形映到平行四边形.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有限偏差映射类中研究Gr(?)tzsch型极值问题,即考虑如下的极值问题:
学位
报纸
建安诗歌中有大量含动物意象的诗,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人普遍以动物意象入诗,这些动物意象是诗人抒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建安诗歌不可忽视的部分。论文以逯钦立先生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为基础,全面搜集含动物意象的建安诗歌,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动物意象在建安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思想情感以及呈现出来的艺术性。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建安诗歌动物意象相关的研究现状以
学位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ensity Peak Clustering Algorithm,DP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新型高效聚类算法,该算法凭借其原理简单、高效快速的聚类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应用中发现DPC算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1)DPC算法的聚类结果容易受到参数截断距离的影响,而截断距离的选取需要人为设定;(2)样本点的局部密度和距离度量方式存在弊端,只考虑了距离因素
学位
汉赋与中国古代兵学有长久的历史沉淀,然而,汉赋与兵家文化之间的联系研究在如今的古代文学研究史上较为空白,从兵家角度研究汉赋可以说是以另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对汉赋文本进行解读。在赋的十五分类中,唯京都、校猎两大题材的作品涉及军事内容,因此论文将分别从地利、王道、战术三方面的兵家角度对京都、校猎赋的内容详细论述。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绪论是目前中国古代兵家文化与中国汉赋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其余五章节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