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因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然而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但其所肩负的社会化功能正在不断地弱化,造成了学生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教育缺失。本文通过人的社会化理论,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对学生社会属性的重视不够;大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延伸不够;过多的重视体育课程中身体健康的“物化”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属性教育;大学体育课程社会化行为规则与道德教化功能的淡化;课程内容的组织性与纪律性被忽视,导致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社会化功能的丧失;大学体育课程弱化了运动技能,忽视了大学的竞技体育发展,使得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与合作难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实现,导致大学体育课程“美”元素的缺失;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中只重视量的罗列和累积,而忽视了内容体系的社会逻辑思考,忽视了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社会性。根据前人的研究理论和笔者在实际调查中所发现和了解的情况,笔者对大学体育课程理念提出了以下建议:1.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属性的考虑,注重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培养。2.对大学体育教师加强技术技能的培训,标准化示范运动技术动作,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运动技术技能的美。3.强化大学体育内容体系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使大学体育内容能既活泼、生动而又不缺少规则规范的约束。4.体育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社会逻辑性运动负荷,回归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