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圩区城市化排水标准与最优水面率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南圩区地处太湖流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圩区内河网水系及水文状况随着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变化。在新一轮的圩区规划中,苏南圩区要求远期规划按城镇排水标准进行排涝规划。由于城市排水计算排水流量与圩区排涝计算排涝流量在概念、方法上不尽相同。因此,比较两者间异同,建立两者间相应关系,对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尤其保障地区安全,良好的水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本文从生态水文学角度,探讨城市化地区河网湖泊的最优面积,为圩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系规划提供了依据。本文首先从计算理论上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排水和水面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通过对苏州市各种水文资料的显著性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1979年前后以及90年代199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对苏南圩区水文状况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常州、苏州、无锡三地五个水文站1951~2004年降雨资料的分析,得出苏南圩区在相同降雨历时情况下,城市排水及圩区排涝计算公式不同选样方法计算的降雨量以及重现期的相关关系。以常州芙蓉大圩和苏州相城区两处典型圩区为例,在同一排水标准下,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排水模数的对应关系,得出在径流系数为0.6时,排涝模数相同情况下,城市排水1年一遇设计重现期大致相当于水利排涝20年一遇设计重现期的结论。最后,以常州芙蓉大圩为实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考虑加入圩区内必须满足的最小城市环境需水量约束,以及城市河湖蓝线控制距离条件,建立了非线性规划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求解,得出苏南圩区城市化的最优水面率应在10%左右。
其他文献
人机交互技术在控制设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对设备的设计开发、调试和维护都有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设备的运行质量。近来,人们对工业控制设备中人机交互技术和交互
目前水电站规模越来越大,地下埋藏式钢岔管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大中型水电站项目中。对于高水头、大直径的地下埋藏式压力钢管的HD值已经超过钢管规范值,而且规范中限制钢管在弹性范围内工作,视围岩为弹性体,这不能真实反映钢材和围岩的实际承载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现代水电站项目的需要。由于埋藏式钢岔管结构非常复杂,设计中一般按明岔管进行,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反映出钢岔管与围岩的真实应力,也无法体现围岩的承载能力。随着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合理的有力措施。跨流域调水是结构复杂、形式多样涉及多水源、多目标、高维、跨学科、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由于跨流域调水的复杂性、涉及
水旱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人类与水旱灾害做斗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水旱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仍位居诸自然灾害之首。据资料统计,我国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