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就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的期望,国家领导关切的大事。然而,从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文在全国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大量的研究却表明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就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继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发现的中小学生体质逐年下降问题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之后,心理健康隐患问题接踵而至——城市儿童的“伙伴危机”又成为社会关注的另一大焦点问题。孩子因缺少同伴及交往能力感到非常孤独,这将导致种种不健康心理问题,乃至社会性行为问题。目前,对于“伙伴危机”的成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处于表面化阶段,不足以缓解,更谈不上彻底消除。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如何解决“伙伴危机”问题,学校自然应首当其冲,这也是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本文针对城市儿童目前出现的“伙伴危机”问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多学科入手,深层次综合剖析城市儿童“伙伴危机”的概念及成因,系统分析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方式对城市儿童“伙伴危机”可能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将“同伴教育”方式引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以济南市小学生为样本,通过实验干预,验证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教学对济南市儿童“伙伴危机”的干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儿童“伙伴危机”可以理解为:因缺少同伴及交往导致面临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缺失的危险。这种危险包含最初内心感觉到的孤独感,以及这种孤独感将会导致的种种不健康的心理乃至社会性行为问题。2.导致城市儿童“伙伴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独生子女政策,升学体制,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中的社会风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家长主观因素导致的种种限制以及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逃避责任,追求短期利益等主观意识行为所致。3.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教学对高孤独感学生的孤独感干预效果显著,且与年级有一定的相关,4年级的干预效果与3、5、6年级的干预效果相比更为显著;对中孤独感4年级学生孤独感干预效果明显,其他年级及3-6年级低孤独感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整体不明显。4.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教学对中、低孤独感学生的同伴交往干预效果整体不明显,对高孤独感学生的同伴交往干预效果明显,存在水平、维度及年级的差异,表现为:(1)对3-6年级高孤独感学生社会行为中的攻击与退缩行为,友谊质量中的肯定与关系、帮助与指导和冲突解决策略这2个水平5个维度的干预效果明显;(2)对高孤独感组同伴交往4个水平的干预效果3-4年级的整体干预效果好于5-6年级;(3)对3-6年级高孤独感组学生积极友谊维度干预效果明显,4年级尤为显著。5.高孤独感组同伴交往对孤独感的影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1)3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为退缩行为和社会喜好;(2)4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为帮助与指导、肯定与关心和社会喜好;(3)5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为冲突解决策略、社会喜好、肯定与关心和帮助与指导;(4)6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为冲突解决策略。6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教学对城市儿童“伙伴危机”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