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来V去”格式的认知分析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来V去”格式的认知分析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王平指导老师:杨文全教授“V来V去”是来回往复的位移事件“投射”(project)到汉语中而形成的一个语法格式,是汉族人认识发展的结果,也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从先秦到六朝,对于活动“V”之后发生活动“来/去”这样的事实,人们一直是看作两个事件,先用“V+X+来/去”加以指称,后逐渐改为“V来/去”,其结构性质都为连动。到唐宋时期,人们不再将“V”和“来/去”看作两个事件,而是一个复合位移事件。这样,格式中的“来/去”就不再独立地表活动,而是表“V”的趋向;“V来/去”转变为动补结构。“V来V去”格式产生于唐朝,是由“V来”和“V去”整合而成的。“V来”表示向说话人靠拢的事件,“V去”则表离去。对于连续发生的多个“靠拢”和“离去”事件,人们不是交替使用多个“V来”和“V去”加以表示,而只是将“V来”和“V去”粘合成“V来V去”。这是因为,人们并不是将连续发生的“靠拢”和“离去”看作多个事件,而是一个包含着多阶段的复合位移事件。这就是该格式的认知基础,即人们认识上对相应事件的整合。“V来V去”格式所表示的是活动的往复性。该格式产生于空间领域,表示移动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作折折返返的移动,即移动行为不是沿一个方向发展下去,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复到先前的地点,即具有回复性,比如“走来走去”。该格式产生后不久就进入非空间领域,意义发生了虚化,即有了“隐喻”(metaphor)用法。非空间域的“V来V去”是虚拟的位移活动,仍具有往复性,即每隔一定时间回复为先前所呈现的方式或状态,比如“劝来劝去”所表现的情况是“劝”的活动在持续,而“劝”的方式方法在重复使用。人们做事时,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而必须反复多次或连续不断地做,那根本原因在于所做事情的复杂难办性。面临一件复杂而难办的事情,人们会感到不安;处置过程的往复折返则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并且,这样往复折返、费时耗力的活动还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这样的活动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这种难以令人满意的活动“投射”为“V来V去”格式,也就使该格式带上了“不如意”的主观色彩。人们使用它时往往表露出不满、懊恼、遗憾、反对、批评等情绪或态度。不过,用该格式描述具有[+小巧]特征的移动者(如小孩、鸟雀)的活动时,可以表现他/它们活泼、矫健的特点,往往体现出说话人的喜爱、欣赏、赞扬之情。当然,“V来V去”作客观描述的情况也比较常见。“V来V去”格式在语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色彩,使它带着明显的汉文化含义,在用法上存在着是否得体的问题,这是很值得使用者注意的。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含义的阐释及其推导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交际双方都遵循着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通信事业也进入例如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通信事业发展带来基于的同时,也对通信技术的水平提出了
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顺利地进行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尤其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生汉语沟通能力,增强汉语语感,关注并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重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听力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技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力水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运用元认知理论并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应不着痕迹的再现原文的意义,神韵和风格,做到对原文的完全重视和对等,以至于译者成为“隐形人”。这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理论其实是理想化
中国和日本自二十世纪初以来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改革。并且从改革的规模、模式、时间段及影响来看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从结果来看,中日两国的汉字改革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
5G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中的前沿科技,更是通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因此,分析5G移动通讯技术的特征、关键技术以及发展趋势,加深人们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并最终将理论
由于现在金融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在如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为了赚取收益也使得证券市场发展势头迅猛。然而证券投资时收益存
预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对话双方视预设内容为无争议信息使沟通得以有效且经济的进行。然而,若利用预设所具有的隐蔽、主观、形式多样、无争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纵观其发展历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经历了传统职业教育理论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