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脾气虚证微观化研究的深入,很多现代微观指标被用来反映与脾气虚证的关系。卫生部1993年提出的脾气虚诊断标准中,尿木糖排泄率被列为其中一项疗效观测指标。但纵观以往的研究结果,主要只反映“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的证候层面的关系,而对于“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的关系未做深入的探讨,并且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仍停留在脾虚证方法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层面上,未将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诊断充分结合去认识疾病。本文在严格辨证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脾虚患者治疗前后“尿木糖排泄率”的变化和脾虚症状改善的情况,探究“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症状组合的相关性,试图使“尿木糖排泄率”这项微观指标与脾虚证的四诊表现特点紧密结合,将“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症状组合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实现两者的相关性分析,从而实现对脾虚证的微观辨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分析资料,对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及综述。二、临床实验研究:(一)本实验的研究病例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属于脾气虚证的患者。(二)制定“脾气虚证四诊资料登记表”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四诊资料,并对症状进行分度量化。(三)分别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前后的脾气虚患者测定尿木糖排泄率,并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分析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症状组合的相关性。治疗前后的脾虚症状积分比较和尿木糖排泄率比较运用自身配对t检验来实现,治疗前后脾虚症状总积分和尿木糖排泄率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相关分析来实现。结果:一、聚类分析结果:治疗前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脾虚患者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三个症状相似度高聚成一类,且治疗前脾虚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关系密切;治疗后脾虚患者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症状性质相近聚成一类。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脾虚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前脾虚症状组合与尿木糖排泄率亦无显著相关性。而治疗后患者大部分脾虚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如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肢体倦怠和胃脘疼痛这三个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呈显著负相关。三、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脾虚患者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的12个常见症状中的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这一症状组合显著相关,并呈线性负相关的关系;治疗后脾虚患者尿木糖排泄率与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这一症状组合亦显著相关,且治疗后这三个症状对尿木糖排泄率的总体回归效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R2=0.341,治疗后R2=0.529)。四、治疗前后对照:脾虚患者经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4周后,患者脾气虚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4.33±3.620,治疗后4.42±2.501,P=0.000),尿木糖排泄率也显著升高(治疗前18.71±2.240,治疗后25.613±1.528,P=0.000);脾虚症状总积分与尿木糖排泄率显著相关,两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治疗前-0.749,P=0.000;治疗后-0.894,P=0.000。结论: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脾气虚患者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三个症状均可聚成一类,表明这三个症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并且治疗前的脾虚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关系密切;提示我们可将这些性质相近的脾虚症状构成组合,再进一步探讨脾虚症状组合与尿木糖排泄率的关系。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脾虚患者的症状与尿木糖排泄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前的脾虚症状组合与尿木糖排泄率亦无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治疗前患者存在其他兼夹证有关,如肠鸣、腹泻等,既往研究亦表明这些兼夹证可影响尿木糖排泄率,对该研究的结果造成一定干扰;治疗后肠鸣、腹泻等兼夹证消失,且治疗后脾虚患者尿木糖排泄率与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等症状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治疗后尿木糖排泄率的变化能间接反映脾虚症状的变化。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任一单一脾气虚症状改变与尿木糖排泄率的关联度不高,而脾气虚症状中的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这一症状组合与尿木糖排泄率显著相关,表明这三个症状之间存在某些内在联系,三个症状同时存在时对尿木糖排泄率的影响更大。在这一组合中,治疗前后尿木糖排泄率与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肢体倦怠症状均呈负相关,提示患者脾虚症状越明显,尿木糖排泄率越低,随着症状的改善,尿木糖排泄率随之升高或恢复正常。四、经健脾益气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后,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患者的脾虚症状明显改善,尿木糖排泄率显著升高或恢复至正常,且运用相关分析统计发现治疗前后脾虚症状总积分与尿木糖排泄率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治疗前相关系数-0.749,P=0.000;治疗后相关系数-0.894,P=0.000)的相关,再次证明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之间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