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K173株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及K13基因多态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yxs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可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感染疟疾后会出现高热、大汗、神昏头痛等症状,且发作呈现周期性,反复多次发作可能会导致脾肿大或者贫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疟疾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流行,造成每年数亿的发病和数十万的死亡,对抗疟疾的脚步不容放松。在消除疟疾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疟原虫对各类抗疟药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青蒿素复方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由一种青蒿素类药物如青蒿素或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配伍一种半衰期较长,发挥作用较缓慢的药物如哌喹组成复方,既能提高疗效,又可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青蒿素是我国医药工作者挖掘中医药宝藏的成果,青蒿素配伍哌喹制成的Artequick(ATQ)治疗疟疾是中医药防冶重大疾病的成功实践。然而,近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陆续出现了疟原虫对青蒿素复方敏感性下降的情况,使得对青蒿素及青蒿素复方中的组分药物的抗性机制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本课题以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为目的,在鼠疟模型上进行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观察不同药物耐药性产生的先后及抗性程度的差异;对具有一定抗性的青蒿素和哌喹抗性株进行基因测序,探索基因突变与药物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
  1.用昆明小鼠建立鼠疟模型,用药物剂量递增法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进行对青蒿素和哌喹的抗性培育,在本实验室已经进行的抗性培育20代的基础上继续培育至50代。在抗性培育过程中,每隔5代进行一次抗性指数的测定,抗性指数的测定采用Peters4天抑制实验,根据测得的抗性指数的高低和培育过程中对感染率的监控,适时调整用药剂量,但保证剂量不低于前一次抗性指数测定的代数抗性培育时所用的剂量。分析抗性培育情况。
  2.在抗性培育过程中,在每代抗性培育结束后,小鼠取全血,并从采集的小鼠全血中进行DNA的提取,后对疟原虫抗性株进行Kelch13(K13)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后,进行基因测序。
  3.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培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感染伯氏疟原虫K173敏感株,记为K173组;伯氏疟原虫K173对青蒿素抗性培育30代抗性株,记为A30组;伯氏疟原虫K173对青蒿素抗性培育50代抗性株,记为A50组和伯氏疟原虫K173对哌喹抗性培育50代抗性株,记为P50组,之后每天取小鼠尾血涂薄血片镜检监测感染率增长情况,当感染率达到1.5%时,摘眼球采血,收集血清用于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含量测定,收集血中疟原虫,提取脂质,用于测定疟原虫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含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
  结果:
  1.抗性培育进行至50代,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均表现出一定抗性:疟原虫对青蒿素抗性培育从21代开始至50代,用药剂量从574.20mg/kg增加到883.96mg/kg,抗性指数从20代时的5.8增长至30代时12.37,但之后抗性指数又有下降,从40代至50代一直在5左右波动,50代时,抗性指数为4.97;疟原虫对哌喹的抗性培育用药剂量从21代时47.67mg/kg增加到50代时76.82mg/kg,抗性指数略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50代时,达到148.82。
  2.对伯氏疟原虫K173敏感株及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哌喹抗性株均进行K13片段的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与ENA中的伯氏疟原虫K173株K13片段的序列(CXJ03505.1)比对,敏感株未发现碱基变化,抗性株发现了超过30处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共9处,分别为A128T、A189G、A311G、G361A、A368G、G398A、A464G、A531T和C1643T,对应的氨基酸变化为Y43F、I63M、N104S、A121T、N123S、S133N、N155S、E177D和S548L,其余为沉默突变。
  3.经测定,小鼠血清PI3K含量分别为:K173组为82.67±15.09pmol/L,A30组为84.33±19.39pmol/L,A50组为109.27±10.13pmol/L,P50组为99.54±10.98pmol/L。A50组小鼠PI3K含量高于K173组和A30组小鼠PI3K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疟原虫PI(3)P含量,与敏感株相比,青蒿素抗性株疟原虫PI(3)P含量有升高,而哌喹抗性株疟原虫PI(3)P含量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在抗性培育过程中,伯氏疟原虫K173株对青蒿素的抗性增长缓慢且常有波动,对哌喹的抗性整体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最终得到了对青蒿素和哌喹表现出抗性的抗性株。
  2.在持续的药物压力下,疟原虫的K13片段发生了多处基因突变,其中有9处错义突变。青蒿素和哌喹引起了疟原虫K13片段相同的突变。
  3.包含有K13片段基因突变的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感染小鼠后宿主血清PI3K含量及疟原虫PI(3)P含量升高,可能与青蒿素的抗性机制相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应用Miall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6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8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决口扇(CS)和洪泛平原细粒(FF);建立了3
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与外界之间的交通需求急剧增长,这也对城市路网与对外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以往路网评价指标的基础,从交通设施、交通安全性及便捷性、衔接线网服务性能、衔接点运行质量等方面考虑,提出采用考虑路网安全性的路网等级匹配度、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互相到达的快捷性、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衔接网服务水平匹配度、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面积率、高速公路出入
学位
交通供需的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己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缓解供需矛盾的基本策略是增加供给以及调节需求,开展城市交通网络设计是增加供给的主要措施,而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通过向出行者提供信息诱导影响其出行决策,是调节需求、均衡网络交通流分布的重要手段。论文以信息诱导为切入点,针对信息环境下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问题展开研究,理论上能够丰富和完善网络交通流理论,实践中能提高交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精而全”著称的社区连锁超市广受消费者的欢迎。物流配送是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中小型连锁超市“多品种、小批次、高频率”的配送特点,很难形成配送的规模经济。同时,连锁超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往往有多家品牌的连锁超市共存。很多连锁超市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状况,不论门店数量多少、配送线路长短,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各自配送,这造成了同一区域内物流配送网络的
学位
The measures and proposals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CU course based on PROTEUS platform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 presented. At prese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疾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作为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主要的类型,对婴幼儿的存活及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室间隔缺损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复杂,要想全面了解,除了传统相关的易感基因、环境相关因素外,更需对调控心脏异常分化的蛋白及信号通路进行研究,从而为疾病发生和诊断提
目的:  本文以《针灸内篇》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学术内容及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对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医文献方法学对《针灸内篇》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针感”、“十二经穴排列顺序”及“沿皮刺”的拓展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十四
目的: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简称TN)是由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局部生长引起的散在病变。它在临床上很常见的现象,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普通人群的触诊检出率是3%到7%,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率可以达到20%至76%。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可占85%至95%,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日益变化,接触放射线、自身免疫、遗传、内分泌、情绪和压力、缺碘、过多摄入碘、病毒感染和饮酒等因
目的:  旨在探讨重症痤疮患者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重症痤疮的辨病-体-证思路积累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方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重症痤疮患者信息调查表,对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确诊为重症痤疮患者进行临床一般资料、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等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分析重症痤疮患者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结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