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单桩荷载传递机理及其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研究

来源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超长桩荷载传递机理、基桩有效桩长、桩筏基础共同作用及桩基离心模型试验的研究。 提出了用指数函数作为荷载传递函数分析超长单桩的荷载传递,对其参数如何取值进行了分析,并使其参数具有明确的意义。为了克服荷载传递法忽略土的连续性,对提出的指数函数进行了修正。合理地用优化方法对单桩静载试验成果进行反演分析,优选出桩周各土层和桩端土荷载传递函数的岩土参数。举出了几根超长单桩的工程实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成果较符合,说明了该修正的指数函数作为荷载传递函数能合理分析超长单桩的荷载传递。 用描述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关系的指数函数,来推导出桩-土接触面本构模型,并设置了Goodman接触面单元来分析桩土相互作用。针对超长桩钢筋砼受应力大的特点,用砼的弹性非线性模型来分析受轴向荷载下钢筋砼的应力应变关系。编制的有限元程序能解决层状土及层状土导致沿桩身不同位置处桩-土相互作用不同特性,并针对工程实例桩变截面的特点,采用合理计算手段使得按等截面桩计算分析所得结果,与按实际变截面桩计算分析所得结果相同。用此程序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其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实测值较符合。 分析了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桩侧极限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模式,并用荷载传递函数解析法定性分析了桩长、桩身轴向抗压刚度及桩侧极限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模式对深厚覆盖土层中普通桩极限承载力发挥的影响。 因有效桩长是随作用的桩顶荷载或桩顶沉降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动态值,基于工程实际要求和从合理设计桩基的桩长出发,来定义基桩有效桩长,更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对现有的基桩有效桩长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了更合理的有效桩长定义。从工程实践、理论分析及超长桩静载试验成果来论证了普通单桩及群桩存在有效桩长。采用线弹塑性荷载传递函数,按极限承载力控制法和桩顶沉降控制法及割线刚度控制法来分析确定深厚覆盖土层中普通桩的有效桩长。对影响桩有效桩长的桩土刚度比、桩端土持力层弹性模量与桩周土弹性模量之比值、桩侧极限位移、土的泊松比、桩径、桩顶沉降量等因素参数取值及荷载传递函数参数确定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理论上较完整分析了各因素对普通桩有效桩长的影响,且分析结果与弹性理论法分析结果一致。为了把理论分析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对参数在工程桩中的取值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种考虑土-桩-筏共同作用的迭代分析方法,可获得筏板的内力和桩身轴力等。由于考虑了桩筏基础下群桩效应作用的群桩桩顶反力分布、群桩桩端力分布及桩与桩相互作用等问题,使得计算的群桩单桩刚度较合理。同时,具有能考虑土的非线性、成层地基、桩身砼应力应变非线弹性关系及利用单桩静载试验成果反演分析所得参数运用于群桩分析等特点。用八节点等参板单元可适用分析平面形状不规则及变厚度的薄筏板和厚筏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桩筏基础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桩长对该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影响,并与实测成果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了该方法能较合理分析桩筏基础共同作用。 在承载力较低的深厚软土地基上,进行了微型桩单桩和群桩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桩型、桩径及桩距等因素研究在长径比(50~100)很大时微型桩单桩和群桩的荷载与其沉降关系的影响,来分析其承载特性和沉降特性,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与混凝土结构类似,FRP约束混凝土柱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进行了FRP约束混凝土柱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包括24个FRP约束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偏心率
对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拱肋以及新型哑铃形钢管混凝土拱肋在浇注混凝土时的截面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哑铃形截面(腹腔内填充混凝土)在灌注腹腔混凝土时,钢管与腹板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