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是上海沦陷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堪称“时代之子”,时代的风云变幻都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影子。上海开放的胸怀吸纳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形成了具有多向性思想意味的海派文学和复杂多样、兼容性极强的地域文化。海派文化孕育了苏青,海派文学造就了苏青。上海人的现代、世故和功利、精明和商业意识在苏青身上演绎地淋漓尽致。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海派文学传统对苏青创作的影响及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中间态”写作的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上编:《她从海上来》和下编:《两个世界的张望》。上编主要是通过回顾苏青创作的历史背景,展示上海、海派与海派文学的特点,找到苏青文学创作与海派文学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海派文学直接孕育了苏青。下编主要分析苏青在海派文学的影响下,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她自己的创作方式——在这里我们称之为“中间态”写作。“中间态”写作方式当然不是简单的所谓“折中”,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笔者试从以下四对范畴来分析:一、现代与传统之间二、民族与个人之间三、凡俗与传奇之间四、都市与乡土之间。在这各种相对的思想领域里,苏青常常行走在两个迥异世界的维度里,时时张望,时时矛盾。
具有浓郁社会转型期特点的“中间态”写作,可以时时被赋予新的阐释。本文最后一章阐述了苏青“中间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苏青是海派文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枝奇葩;她独特的“中间态”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海派文学。在当时充满风雨的上海沦陷区,她以平稳的“中间态”的写作获得了言说自我和时代的权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