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水母生长发育及绿鳍马面鲀对水母捕食的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oodsky4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全球一些高生产力的近海海区,受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富营养化等因素的影响,水母在全球许多海域出现的数量及频率不断加大,并呈现出明显的种群暴发现象。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更是水母暴发的重灾区。据报道,我国渤海辽东湾、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相继出现了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暴发现象,且暴发规模和频率逐年增加,已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常的渔业生产,并对当地渔业、旅游业、近岸工业造成较大危害。通过室内受控实验对海月水母有性生殖阶段生长规律,水管系统发育过程、卵巢发育过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丰富了海月水母基础生物学资料,培育海月水母为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捕食水母实验提供实验材料;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四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海月水母、沙海蛰、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为沿海鱼类数量变动与大型水母暴发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资料。对烟台海域海月水母水母体阶段伞径、腕长及体质量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长过程中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月水母体质量(W:g)与伞径(D:mm)呈幂函数增长(W=6×10-5D3.0178R2=0.992);腕长(L:mm)与伞径(D:mm)呈线性关系(L=0.6208D-2.8393R2=0.9871);伞径生长曲线方程为:Dt=4×10-6t4-0.0014t3+0.1087t2+0.5079t+9.4284,(R2=0.9993)。海月水母初生碟状体经13天的生长发育可完全变态为水母幼体,水母幼体经75天伞径增长至最大值。海月水母初生碟状体出现主辐管与间辐管,3日龄时碟状体出现纵辐管,9日龄时出现环管雏形,11日龄时出现环管、分离点。随着水母的生长,伞径不断增大,水管系统分离点数与聚合点数逐渐增多,成熟时1/4伞部分离点数最多为66个,聚合点数最多为32个。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海月水母卵巢发育过程进行了观测,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将卵巢发育分为四个时期。①早期发育阶段:水母体伞径7cm左右时,性腺开始出现,此时性腺较窄,宽度约占胃丝带的1/5,颜色灰白,生殖细胞平铺在性腺的中部位置,排布较分散,不易分辨雌雄。②快速发育阶段:伞径增长至8.5cm时,生殖腺弯曲摺叠,雌雄性腺通过显微镜可明显区分出来,卵细胞为椭圆形,形状规则,此时性腺宽度约为1.5mm,颜色半透明,卵细胞卵径30~90μ m。③生殖腺成熟阶段:伞径13cm以上,性腺发育成熟,肉眼观察呈浅棕色,性腺宽度2~3mm,生殖腺面积的1/2~2/3为成熟卵占据,卵径100~120μ m。④收缩消失阶段:伞径收缩,卵巢内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分批释放,生殖腺松弛,颜色暗淡,残留的卵母细胞排列疏松,卵径大多在90μ m以下,之后生殖腺不断衰退,直至消失。胃腔中仅保留胃丝,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蓄养至衰老死亡,未见其卵巢再次发育。研究绿鳍马面鲀对我国沿海四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四种水母皆能捕食,但捕食强度不同。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对沙海蜇的捕食量最少,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海蜇、白色霞水母和沙海蜇日均最大摄食量分别为为150.7±18.6g/d、129.7±11.6g/d、120.0±19.3g/d和92.5±11.3g/d。海月水母与海蜇的投喂试验表明,绿鳍马面鲀对其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在同时投喂足量冰鲜鱼饵料的情况下,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
其他文献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内容:1、从形态学和细胞化学两方面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血细胞组成、数量、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成二大
为了探索高温防控麦蚜的技术,本实验设置系列短时间高温处理(45℃,30、40、50、60、70、80、90 s;50℃,5、10、15、20、25、30、35、40 s;55℃,5、10、15、20 s;60℃,5、10、
本文以山东半岛近岸海域优势海草种类—大叶藻为研究对象,在荣成天鹅湖对大叶藻的形态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大叶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环境因子(盐度、
水产动物不论成体为动物食性、植物食性、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食性等各种各样的食性,但其幼体的某一阶段全部都是浮游生物食性.特别是轮虫和卤虫作为海水鱼类和甲壳类幼体必要
利用Ultraviolet处理过的团头舫(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精子与锦鲤卵子受精,待受精后3-5mins冷休克(3-5℃)处理受精卵以抑制第二极体的排出,我们获得了来自红白,大正和
该文初步研究了皱纹盘鲍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功能、血细胞吞噬的化学发光和血细胞内及血清中溶菌酶的溶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皱纹盘鲍的血细胞可以分为三类: (1)细胞大,直径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我国目前海水养殖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沿海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花鲈养殖热,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由于人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对虾夷扇贝5种组织的9种同工酶和1种非酶蛋白进行了生化遗传研究.从EST、MDH、ME、α-AMY、CAT、SOD、PT7种同工酶中共检测到25个基因座位、11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为一种集约化养殖的名贵鱼类,养殖前景广阔。实践中发现香鱼性成熟后雌雄个体之间存在性别生长相关二态性(sexual size dimorphism),雌鱼销售价格比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