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各民族、各种族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应运而生。笔者对石井敏、冈部朗一、久米昭元合著的《异文化交流成为新·国际人的条件》一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并将翻译心得在该报告中进行了总结。《异文化交流成为新·国际人的条件》是由古田晓监修,石井敏、冈部朗一、久米昭元合著的作品。该书共12章,其中不仅包括了对交流、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了对日本文化的解读,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作品。对于笔者来说,翻译该作品时的难点是如何在保持严谨的语言风格、准确传达其内容的同时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笔者在面对这个难点并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翻译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还扩充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因此节选了该书的部分章节作为翻译材料。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把跨文化交际作为翻译的重要目标,这启发笔者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本次翻译实践的源文本相结合。通过学习、分析和检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理论即目的论很适合指导本次翻译实践,于是笔者以目的论为宏观方法论进行了翻译实践。其三大法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笔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提供了灵感。在章节划分上,本报告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理论框架进行了论述,描述了目的论的概况以及目的论与源文本的关联性。具体分析了目的论的提出、发展、三大法则以及核心理念。紧接着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证明了目的论适合于翻译实践源文本。第二章首先明确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并将本次翻译实践分成翻译前的准备阶段、翻译初稿的确立、翻译后的打磨和推敲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介绍。第三章为本报告的重点章节,主要基于问题解决的实例进行考察,对如何运用目的论进行解释。笔者将本次翻译的主要难点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中日语言表达差异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语言表达差异又进一步具体化为日语长句、中日同形异义词以及日语的主语省略三点。笔者还强调目的论作为宏观指导理论要与拆译合译、加译减译等各种翻译技巧有机结合,但在应用目的论时需要注意,不可一味强调翻译目的而忽略整体连贯性。通过三章的论述,笔者明确了目的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解决了翻译难点并最大化还原了原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不仅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更可以提高译文的整体质量,让译者摆脱翻译技巧的束缚。目的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