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质量且能够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一个最有效途径。我国从2000年开始探索性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但10余年来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进展较为缓慢,而政府支持政策决策的滞缓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政府如何基于我国安全食品市场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可追溯食品生产与消费的支持政策,已成为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按照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政府支持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理性决策应建立在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决策模型之上。为此,本文以食品可追溯生产企业福利函数为研究视角,建立基于决策模型的生产者福利函数,并以河南省郑州市88家食品生产企业为案例展开了初步的分析。本文构成了一套完整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追溯体系下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福利函数建模研究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咨询范围,尝试性地弥补目前国内外对食品可追溯体系下从食品生产企业角度出发研究的福利函数构成的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政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河南省郑州市食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报告了96个样本食品生产企业的方案设计、调查方法,并就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性分析与特征性描述。在统计性分析的初步研究中发现,样本食品生产企业的可追溯生产意愿与企业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特征,企业类型、规模特征,行业产品质量因素、政府行为因素、垂直一体化程度等与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密切相关。(2)以政府公共决策模型化研究为目标,提出基于Logistic函数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决策优化模型,建立了均值意义下基于决策模型的行业生产者福利函数,利用实际的市场调查和统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将决策过程转化为一个凸优化问题,利用内点法求取了凸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研究表明,在以大规模高产品销售额的企业接受可追溯体系为主导下,政府的资金补贴占每个单位实施可追溯技术费用的比例为0.82%时为最佳,企业的预期收益为每个单位增加11.72%,由此达到可追溯体系实施的最佳状态;同时,垂直一体化程度适中且已通过一些质量认证体系的食品生产企业更容易推进实施可追溯体系。(3)以研究食品可追溯体系中各主体间的相互博弈以及食品可追溯技术对整个社会食品安全水平影响为目的,引入垂直差异化博弈模型,在福利分析的框架下,构建了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前后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函数以及社会总福利函数,以实际的市场调查和统计数据确定了相关函数的参数,模拟分析了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前后食品市场的福利变化。研究显示,在单位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施可追溯体系将有助于增加高质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同时减少低质量食品生产者剩余,且随着食品行业质量差异与质量成本差异的扩大,高质量生产者剩余呈显著递增趋势,低质量生产者剩余则呈递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