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转变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付出双重代价的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本,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社会建设的外延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从狭义上说,着重是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对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公共性”发育不足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除部分的制度因素外,社会心理、共识缺失以及管理的技术化也是阻碍公共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增进公共权力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公共性困境以及摆脱困境的具体路径。第一部分,社会建设与公共性的概述。在对社会建设和公共性的内涵、特征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建设与公共性的内在联系,二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又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第二部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性生产。从哲学层面、社会微观层面、国家政治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上,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公共性困境,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的缺失。第三部分,公共性不足的成因分析。从传统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心理、共识缺失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公共性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走出公共性困境: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生产的现实途径。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建设过程所面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公共性生产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