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表径流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若任雨水径流随意排放汇入水体,势必对城市水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初期降雨径流污染越来越成为水环境问题之一,因此,若能够管理与控制城市降雨径流,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对经济、社会、生态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巢湖市陆家河及其南侧服务区域的排水管网为研究对象,构建SWMM区域模型,研究包括渗透性铺装、生物滞留池和雨水花园的控源措施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以及截流式分流制系统在降雨历时、重现期和控源措施情况下对污染物去除率与截流率的变化规律,并以陆家河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确定经济较优的截流量。在河道纳污能力分析计算时,对不同河道纳污模型的原理和适用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运用一维稳态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并确定相关参数,计算在Ⅳ类水水质标准下,陆家河COD的纳污能力为17.739t/a,TP的纳污能力为0.508 t/a,TN的纳污能力为0.164t/a。在SWMM模型构建时,全面考虑研究区域的地形、管网走向、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利用芝加哥雨型生成巢湖市不同重现期下降雨过程线;地表产流和汇流过程分别采用Green-Ampt下渗模型和非线性水库模型;地表污染物累积和冲刷模型分别采用饱和函数和指数函数;管网中雨水传输模型采用动态波模拟;水质衰减采用一阶衰减模型,完成对研究区域模型的概化。在此基础上添加海绵城市措施,对SWMM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无论是城市化后还是在海绵城市措施下,降雨强度对TSS、COD、TN和TP都有明显的影响,污染物负荷总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性。渗透性铺装、生物滞留池及雨水花园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在五种重现期下,渗透性铺装对TSS、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59%、47%、33%;生物滞留池对TSS、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51%、39%、32%;雨水花园对TSS、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与生物滞留池基本一致。综合比较三者对水质效果的影响,确定其排序为渗透性铺装>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2)当以陆家河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时,在5年重现期下,针对COD、TN和TP的截流率分别为:在城市化后取20%、30%和70%;在渗透性铺装措施下取11%、27%和50%;在生物滞留池措施下取14%m、26%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