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筑结构特别是高层建筑结构中,因建筑设置门窗或结构开设洞口等方面的需要,剪力墙常以联肢剪力墙的形式出现,连接墙肢与墙肢的梁称为连梁。为了保证结构的抗侧刚度,在抗震连肢墙或核心筒中常采用小跨高比连梁。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指出当洞口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250mm时,可采用交叉斜筋配筋;当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时,可采用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或对角暗撑配筋。虽然这一配筋方式有效解决了连梁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问题,提高了连梁延性和耗能能力,但是由于这一配筋方式沿梁截面宽度方向的箍筋、纵筋间距过小,在截面宽度较小的连梁中使用时会出现钢筋拥堵的现象,给施工操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当连梁截面宽度较小时,上述配筋方式基本成为不可能,以致这种配筋方式难以在我国广泛推广使用。采用常规抗震框架梁的截面抗剪设计方法及配筋方式,又无法避免梁端过早出现剪切破坏,从而不能满足连梁在大震下同样应具有的高延性和良好耗能能力的要求。因此,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小跨高比连梁应有的较高强度和刚度以及良好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的要求,同时又方便施工操作的连梁方案,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改进混凝土材料出发,把一种新型高韧性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应用于连梁中,并设计制作了三根小跨高比连梁。为了研究这种连梁的破坏机理、破坏形态、刚度退化、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特征,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1)完成了三个跨高比均为1.2的连梁试件的拟静力循环往复加载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工作。三个试件配筋均为传统纵筋加箍筋的配筋形式,其中试件LL-1为普通混凝土连梁;试件LL-2和LL-3为纤维增强混凝土连梁。(2)研究了各试件裂缝的开裂与开展过程以及普通混凝土与纤维增强混凝土对连梁裂缝开展的影响,分析了三个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3)根据三个试件三种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和构造钢筋)上应变片的实时追踪值,分析了三个试件钢筋应变变化情况,完成了纵向受力钢筋与构造钢筋的应变变化对比,研究了连梁纵筋受力钢筋、箍筋、构造筋应变变化与裂缝的开裂与开展的关系。(4)分析了名义剪压比、剪箍比和配箍率特征值等三个设计参数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5)分析了普通混凝土与纤维增强混凝土连梁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延性性能、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滞回性能和耗能性能等,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比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