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沦是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大众并非被动接受文化工业灌输的一切,而是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经历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个过程。在文化经济中,大众发挥出能动作用。学界的评述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的层面。本文试图通过具体个案分析,来探讨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在解读大众文化现象方面的适用性及局限所在。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典型文本,具有最直接的商业性,同时又集中地展示着文化。而且,广告商在两种经济循环中占据重要位置。因而,广告处在两种经济的关节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进一步揭示两种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麦当劳的广告《追债篇》因其中有下跪的镜头,投放中国市场后引起轩然大波,后麦当劳不得不取缔了该广告,才归于平静。本文聚焦于这一事件,将它放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揭示其产生矛盾的深层原因。两种经济理论框架可以深入地解释矛盾的实质,即文化产品在大众消费的层面上进行生产性解读,释放出出乎意料的功能。这种文化抵抗对金融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商家不得不接受大众的意见,对其进行收编。
两种经济理论也揭示出广告这种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广告如何通过两种经济过程而实现的功能。
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在于,他运用简洁的模型将文化工业、媒体、广告商之间的复杂关系提炼出来。他注意到了大众内部的分裂品格,大众的能动性,以及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持续互动关系。这种积极互动的观点在网络时代越发显示出它的前瞻性。菲斯克的局限性在于他只强调符号领域内大众的抵抗力量,这种抵抗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强有力。忽略了两种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把二者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