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为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跨文化合作的新趋势,并在其中获得成长,成为了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针对教师发展的跨文化合作也在日益增长,各种项目层出不穷,教师出国学习屡见不鲜,但同时存在经济成本高昂、资源向高等院校倾斜等问题。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更加成本低廉、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不同文化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十分值得探索。在此背景下,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研究项目应运而生,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均为化名)结对成为姊妹校,自2013年开展了为期七年的互惠合作。两校参与教师结为姊妹教师,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载体进行互惠学习,成果颇丰。本研究以此互惠学习项目为背景,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以一次国际会议为关键事件,以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参与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姊妹教师在跨文化互惠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分支问题是:1.姊妹教师如何叙说和展示自己的收获?2.姊妹教师是如何进行反思的?3.教师如何回应各种声音提出的挑战?4.她们对中加教育的理解是什么?5.如何从个体角度和集体角度理解和分析姊妹教师的成长?作者不仅作为研究者而且是项目助理,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在文献综述中阐述了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第二章介绍了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论,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伦理说明。在研究思路中绘制了本研究的框架并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三章的内容包括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即中国的闵竹小学和加拿大的森瑞学校,研究对象所处的关系和研究对象。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第四章讲述了作为关键事件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姊妹教师参与会议的经历,详细地描绘了会议的前中后的安排与行程,展现了姊妹教师以论文为载体的自我反思,她们如何应对不同声音提出的挑战,合作教学的实践与讨论和会议后的进一步合作,以此回应本研究提出的前四个分支问题。第五章是跨文化互惠学习中教师成长的分析,也是对第五个分支问题的回应。最后一章则是余论,对互惠学习项目中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促进教师成长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涵盖两个部分。1.从个体角度来看,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对个人成长两方面的影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促进了教师意识层面的发展,对两国教育异同的认识促进了知识层面的进步,东西方教学实践的融合则体现了实践层面的提升。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跨文化互惠学习则促进了参与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跨文化友谊的建立。2.集体层面的教师成长分析则借助了拓展性学习理论。以拓展性学习理论为视角,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集体学习的过程。闵竹小学与森瑞学校分别以学校为单位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系统,并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构成了活动系统网络。研究发现,学习的主体是闵竹小学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森瑞学校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以及两校的活动系统本身。“跨文化”的矛盾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学习的内容是两校如何构建各自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与共享的网络,以及如何拓展两校活动系统网络中的共享客体。学习的过程则是由抽象到具体,姊妹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以拓展周期为形式的实践,将“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实现教师成长”这一共享客体的内涵不断拓展,其中伴随着多重声音的彼此交织、文化边界的相互跨越,最终实现集体跨越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