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体现,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鄂西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位于中国种子植物三大特有现象屮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探讨该区域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揭示其背后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托鄂西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6hm~2样地,以植被调查、地形因子测定、功能性状取样分析为基础,系统的研究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格局、功能性状变异、功能多样性格局与结构,探究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结果:(1)从各生活型树种多度格局整体上看,稀有种随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表现出较高的比例。各取样尺度落叶树种相比常绿树种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更高,但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取样尺度较小时,生物统计学模型与生态位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随着尺度逐渐扩大,中性过程较生态位过程对物种多度格局的解释力度更大;落叶树种物种多度格局及形成机制比常绿树种更接近于样地所有树种物种多度格局及形成机制。(2)多元回归树将6hm~2样地划分为5种生境,代表5个群丛。海拔、坡度、凹凸度对物种组成及分布具有一定作用,其中海拔因子较为显著。生境之间地形的分异直接影响各群丛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分异,位于中坡位凸坡的群丛Ⅴ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均最大;Shannon-winener指数随生境海拔的上升呈下降趋势;群丛Ⅲ和群丛ⅤSimpson指数较低,反映出群丛内优势种均匀度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5个群丛中差异明显,随生境海拔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3)叶面积、叶干重种间与种内变异程度较大。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种间变异,叶干物质含量与木材密度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种内变异。整体上说,种间变异对性状的变异程度贡献稍大于种内变异。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性状值随生境海拔的升高逐步变大,叶干物质含量和木材密度随生境海拔的上升有变小的趋势。群丛水平功能丰富度指数随生境海拔的升高下降,位于中上坡位生境(群丛Ⅱ和群丛Ⅲ)包含的样方功能丰富较低,但群丛水平有着较高的功能丰富度和较低的功能均匀度;中坡位凸坡的群丛Ⅴ则表现出较低的功能丰富度,较高的功能均匀度。功能性状结构随群丛海拔的上升,由聚集转变为发散,亲缘关系由接近转变为疏远。结论: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个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带性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该局域群落较高的生境异质性。落叶和常绿树种多度格局形成机制不同;取样尺度不同,主导物种多度格局的生态学过程也不同。海拔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解释力较强,显著影响了群落的物种组配与功能策略。种内变异对性状变异有一定的贡献程度,减轻了物种被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过滤,从而促进了物种共存,但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主导机制有所差异,山洼地及中下坡位群丛受环境过滤主导,处于上坡位的群丛则受竞争排斥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