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01月-2015年06月间经介入治疗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25例,共42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4.5(±11.2岁)。单髋病变经患者健侧股动脉,双髋病变经患者肱动脉插管,分别选择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开口,造影确定导管位置后,灌注溶栓剂、解痉剂及扩血管药物。全部患者介入治疗前均行MRI检查,介入治疗后4个月、12个月及治疗后24个月复查MRI,所有的MRI检查均行冠状位及横轴位FSE T1WI、FSE T2WI、STIR扫描,观察ANFH的ARCO分期、缺血坏死伴发的骨髓水肿范围及髋关节腔积液量变化。ANFH的ARCO分期、缺血坏死伴发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量、关节疼痛分级及关节功能分级按时间段分组,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缺血坏死伴发骨髓水肿与关节疼痛分级、关节功能分级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四格表资料的相关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42个髋关节治疗前MRI显示ARCO分期为I期2髋,II期19髋,III期11髋,IV期10髋。42髋均经2次介入灌注治疗,介入灌注治疗前、后MRI影像评价结果:(1)至末次随访发现原缺血坏死伴发骨髓水肿完全吸收11髋;骨髓水肿范围明显扩大1髋;骨髓水肿范围治疗后有不同程度减轻30髋,其中有2髋在治疗后4个月时复查MRI,骨髓水肿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加重,范围明显扩大,而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随访发现加重的骨髓水肿又相继出现减轻改变;(2)40髋股骨头原缺血性坏死区范围无明显变化,1髋股骨头缺血坏死区范围略有缩小,1髋缺血坏死区范围较治疗前增大。ANFH的ARCO分期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3)42髋经介入灌注治疗后,关节腔积液量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灌注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组病例中34个患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将影像评价结果与临床功能评价结果应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骨髓水肿与疼痛分级、关节功能分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程度骨髓水肿分组比较发现,骨髓水肿程度越重,介入治疗后水肿减轻明显,临床疗效越显著,症状改善越明显。结论(1)MRI可以直观显示ANFH介入治疗前后骨髓水肿范围及其变化;(2)ANFH患者骨髓水肿程度与VAS评分、髋关节Harris分级关系密切,可作为介入治疗后疗效判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