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观察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和肺组织 HE 染色病理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
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干粉配置成的 10%的复合OVA抗原液致敏,并用1%的OVA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肺俞”(双)、“大椎”、“风门”(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空白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腹腔注射,雾化吸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 DC 及 NF-κB 的表达,HE 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
结果:
1 对 DC 表达的影响:模型组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阳性表达增高,针刺治疗组其阳性表达降低,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治疗组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对 NF-κB 表达的影响:模型组肺组织中 NF-κB 的阳性表达明显增高,针刺治疗组其阳性表达降低,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治疗组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对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形态病理学。空白组肺组织、支气管结构正常,肺泡间隔正常,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模型组肺组织中气道黏膜见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EOS),并且支气管粘膜上皮水肿、变性和脱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针刺治疗组肺组织中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上皮仍有轻到中度损伤。药物治疗组支气管及血管周围及管腔内可见轻到中度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腔扩大,可见轻度弥散性水肿。
结论:
1 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能有效缓解哮喘模型大鼠的临床症状;
2 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能降低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DC的表达,抑制哮喘的免疫反应;
3 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能明显降低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有效改善气道炎症;
4 邵氏“五针法”与西药相比,在抑制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避免了西药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