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完善,流转是否规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农地非农化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放权让利、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推进,地方政府拥有了自己的行为空间、行为能力,并产生了独立的行为动机,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成为了具有不同利益追求的对等的博弈主体,地方政府不再只是一味的按照中央政府指示作为行为选择标准,而是从对自利有利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从而使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因此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行为取向与中央政府开始发生偏离,且以违规方式执行中央政府农地非农化政策不但不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还会得到额外的收益,因此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采取违法行为必然会成为地方政府普遍的行为方式。土地非农化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必然出现的现象,与土地非农化过程同时存在的是巨大的土地增值空间,如若不能有效解决其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土地非农化的速度随之加快,在此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近年来进土地非农化过程(土地征用)而引发大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对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农地制度的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及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第一章是绪论,分析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及创新点方面。第二章是关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违法行为的理论基础介绍,对我国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背景及政府违法行为的相关理论做出分析。第三章是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违法行为表现及我国关于农地流转的法律政策现状,详细的分析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各种违法行为以及各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并对我国的农地流转法律政策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从我国现有的制度体系出发,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全面分析地方政府违法行为的现状和该现状存在的原因。第五章对规制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制度的改革和法律的完善两个方面两者同时进行。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