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摘要中的跨学科“声音”——对元话语的跨文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学术写作一直被认为应该是客观的,不带作者个人的任何感情色彩,不着作者个人的任何身份痕迹。学术作者应该客观地报道自己的科研过程和研究成果,同时应该与其语篇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近年来,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学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证明学术写作同其他所有的交流形式一样,也是一种身份行为:它不但向读者传达学科内容,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作者的个性身份特征,即作者自己的“声音”(Hyland,2002)。   以学术写作中“声音”的概念为理论基础,以Ken Hyland(2004)和Hyland&Tse(2004)关于元话语的定义和分类为研究支撑,以人们对学术社团的普遍认识为出发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文化的学者怎样使用元话语手段与其学术社团成员进行学术互动,从而表现自己各自不同的学术身份,即跨学科的“声音”。同时,本研究还尝试探讨不同学者使用元话语手段表达学科“声音”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希望以此能够为中国的二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考察来自文、理、工三大学科、九门科目的270篇学术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共计45,505字。首先,九门科目各选一种顶级期刊。所选期刊都是被SCI或SSCI收录的,并且其出版日期限定在最近两年以内。接着,从每一种期刊中各选30篇期刊论文摘要,中国作者的和英语国家作者的各占一半。然后将所选材料经过处理建立起一个包含270篇期刊论文摘要的小型语料库,其中文、理、工科作者各占90篇,中国作者和英语国家作者各占一半。最后,根据Hyland关于元话语的分类方法对语料库中的元话语进行分类统计,并运用EXCEL软件对其中元话语的个数、比例和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经研究发现:   1)总体来讲,来自各科的学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英语国家的,都承认元话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作者身份的重要性,他们在其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都使用大量的元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学科“声音”;   2)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的学者,文科学者使用元话语最为频繁,其次是理科学者,工科学者使用元话语的频数最低;各科学者都较多地使用引导式元话语,互动式元话语使用相对较少;但是比起其他两科的学者,理科学者趋向于更加平衡地使用这两类元话语手段;   3)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尽管其相似的学科知识背景使他们在元话语使用上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但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样让他们在使用元话语来表达其学科“声音”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被打上文化的烙印。来自两种文化的学者在其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都使用了大量元话语手段,并且他们使用的引导式元话语都多于其所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但是中国学者所使用的引导式元话语多于英语国家的学者,而英语国家作者所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多于中国作者;相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英语国家的学者趋向于更加平衡地使用这两类元话语手段。   本研究对以上发现背后潜在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主要阐述了体裁规约、学科惯例和文化制约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裁规约可以解释不同学科和不同文化的学者在使用元话语表达学科“声音”上的相似性;而学科惯例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可以大体上诠释不同学科和不同文化学者在使用元话语表达学科“声音”、体现自我身份时的不同倾向性。   本研究对于不同作者在其期刊论文摘要中使用元话语手段与各自的学术社团进行学术交流与协商从而体现自己学术身份、表达自己学术声音的发现以及对于这些现象背后潜在原因的探讨可以为我国的二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参考,提出增强初学者学术写作中作者学科身份意识以及通过选择合适的元话语手段来体现这种身份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托尼·莫里森(1931-)被认为是美国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非裔女作家,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黑人种族的内部矛盾与心灵困境,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