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道德冷漠,从广义上看,包括对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等的无所谓态度。从狭义讲,则主要指道德主体在一定情境下,对某些事件表现出一种冷漠、似乎与己无关的态度,在道德行为上默然视之,袖手旁观。
本文分四部分对道德冷漠的形成及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尝试和探索。
第一部分阐释了道德冷漠的相关概念,并对道德冷漠的表现形式做简要的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冷漠。主要是结合现代社会特征,探讨了科层组织、电子媒介、城市生活等与道德冷漠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因素,规约着道德冷漠的形态和方式。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冷漠,根源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呆板、惯性的科层化的工作、生活方式,满足了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的孤独冷漠;经济、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上的困惑;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靠近,人们也拥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但每一次联系变得越来越短暂和易逝。
第三部分考察了当前学校生活中所存在的导致道德冷漠的机制,例如学校里遵循专业逻辑,在效率第一的生产宗旨下,道德教育被挤到了真空状态;道德教育科学化,技术化,陷入了“唯科学”的迷途;学校中对规则、权威的过度运用,导致了学校生活的异化,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学校对利益的追逐使学校偏离了教育的方向。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对其道德的影响。
第四部分从实践层面,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从把学会关心作为教育的目的;努力建构一个公正、关怀的社会群体;教育的媒介意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几个方面努力,尽量消除学校中的道德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