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伴随许多疾病发生的临床症状。由于它的发生机制复杂,至今未能明确,所以临床上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一直处在简单的对症治疗,因此探索其发生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程序性坏死作为细胞新的死亡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是程序性坏死的关键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RIP3参与了细胞和机体的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神经炎症已经被明确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RIP3也在多种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通过炎症将RIP3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联系起来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目的构建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复制神经病理性疼痛,观察RIP3及炎性因子在大鼠疼痛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RIP3、炎性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的关系,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分别建立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假手术组只做手术,不结扎神经。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分别在建模半小时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RIP3特异性抑制剂GSK’872(25mmol/l)。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学与机械痛域,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RIP3的表达水平,并通过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含量。结果1.行为学观察结果:手术组及生理盐水组有明显缩足、舔足、足悬空、足外翻等行为学改变。2.MWT结果: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机械痛域值比假手术组低(P<0.05),但抑制剂组比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机械阈值高(P<0.05)。3.RIP3免疫组化结果:手术组与生理盐水组RIP3为强阳性高表达,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RIP3为弱阳性低表达,且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IRS(免疫组化染色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评分明显高于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IP3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RIP3表达量比假手术组高(P<0.05),其中抑制剂组表达量低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5.炎性因子ELISA结果:促炎因子TNF-α、IL-1β在手术组、生理盐水组与抑制剂中表达高(P<0.05),但抑制剂组低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本研究用脊神经结扎的方法成功地构建了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RIP3表达增高的大鼠炎性因子释放增多、疼痛程度更明显;而抑制了RIP3时炎性因子释放减少、疼痛程度减轻,证明RIP3蛋白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