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升支矢状避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同期进行的骨愈合动物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Mandibulaur Ramus Sagittal SplitOsteotomy,MRSSO)是正颌外科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经典术式。短面畸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牙颌畸形,以垂直方向面下份短小为主要表现。短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面容,而且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及心理精神造成危害。由于短面畸形患者面下份高度不足,进食时的咀嚼力量要高于正常人,往往导致下颌角肥大畸形的发生。除了短面畸形患者,Ⅲ类骨性错合患者通常也表现出宽大下颌角形态。髁突增生症患者也有下颌角畸形发生,但主要临床变现为下颌角形态不明显。他们不仅需要行MRSSO解决牙颌系统问题,还需要改变下颌角的形态。而下颌角畸形则需行下颌角整形术(mandibular angloplasty)。通常临床上为保证MRSSO术后骨愈合而将下颌角整形术延后进行,往往需要半年方可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延长了治疗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虽然近年来国外学者报了同期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同期进行的病例,但对截骨端的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对术后稳定性的影响还缺乏一定的基础实验研究支撑。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模拟同期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观察分析术后骨愈合情况。初步推断在人体上同期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骨断端的愈合情况、术后稳定性以推断可行性。本实验以18只新西兰长耳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动物一侧同期行模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咀嚼肌剥离术。对照组行一侧下颌骨切骨术,从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角度观察对比术后骨断端愈合情况,通过三方面观察稳定性。  结果:1.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愈合程度差异显著(P<0.05)。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愈合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4,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愈合程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12周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在12周时达到骨断端基本愈合,愈合过程中无明显骨坏死发生。  结论:1.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模拟了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术后骨断端实现愈合。2.初步判断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下颌角整形术同期进行具有可行性,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将其在临床上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经明胶海绵搭载移植修复兔牙槽突裂,为牙槽突裂组织工程修复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采用手术方式在兔
为了明确北大荒农垦集团大豆种质资源抗灰斑病情况,笔者于2015~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灰斑病病圃内,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在大豆R3~R4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