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α1-抗胰蛋白酶(A1-antitrypsin,α1-AT)缺乏症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易于出现肝脏损害和(或)肺气肿。在北美和北欧,活产婴儿中该病的患病率为1/1600-2000。黑人、南美人和亚洲人该病的患病率较低。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尚无有关此病的详细流行病学研究资料。α1-AT缺乏症虽然它仅对部分患者造成肝损害,但是它是引起儿童肝病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而且也是导致儿童肝移植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1]。α1-抗胰蛋白酶缺乏(α1-ATD)是成年期最常见的代谢性肝病,在任何不明原因的严重的慢性肝损害和肝硬化患者在鉴别诊断时都应考虑α1-AT缺乏的可能,尽管不总是表现为慢性肝病[2]。α1-AT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serine pro tease inhibitor,serpin )[3],能抑制多种丝氨酸内切肽酶( serine endopeptidase)——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血浆素、凝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在电泳中,其迁移位点位于α1-蛋白带,因而又被称为α1-蛋白酶抑制剂(α1-p rotease inhibito r,α1-P I) [4]。α1-AT初期合成在肝脏和肺脏的单核细胞内[5],是一种防御性蛋白质,能保护正常细胞不受蛋白酶的破坏和损害,可抑制感染和炎症,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慢性肝病伴持续性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在α1-AT缺乏症患者中占10%。由于血液中缺乏α1-AT,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重建受损很可能进一步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在肝细胞坏死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失去任何对抗作用,而在愈合过程中,胶原和网织纤维的分布不当,有利于肝硬化的形成而不利于肝组织的重新恢复。α1-AT缺乏症中,肺气肿是最常见的主要死因(72%),其次为肝硬变(10%),恶性肿瘤占死因的(3%),憩室炎占(3%)。分析表明这种超高死亡率完全归因于肝脏和肺脏疾病所致[6]。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例诊断明确的α1-AT缺乏性肝病的报道。日本有一篇文章报道了12例α1-AT缺乏的基因异常,而韩国则无相关报道。对于无原因肝损害患者与血清α1-AT水平的相关性在我国尚无研究。我们的课题就是将临床上原因不明的的肝损害患者进行血清α1-AT的初筛,同时与慢性HBV肝炎以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α1-AT进行比较,判定α1-AT在这部分人群中的变化,以便确定原因不明肝损害患者与血清中α1-AT是否具有相关性。测定血清α1-AT浓度比正常减少(10%一15%)对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是结论性的,因为急性炎症时,其血清中α1-AT浓度也可能增加。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内发现PAS阳性的淀粉糖化酶抗性小体,具有诊断意义,应用等电聚焦电泳可初步鉴定α1-AT表型,而近年来应用PCR技术检测α1-AT变异体,取材方便且量少,既迅速,敏感性又高,在国内一些医院中已应用于基因缺陷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