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士禛作為康熙詩壇的領袖,執掌文壇達五十年之久。其詩作與“神韻”詩論在順、康之際風靡海內,詩學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為學界所公認。王士禛早年亦填詞,著《衍波詞》二卷。在揚期間,他引領填詞風氣,鼓動填詞熱情,培養詞作人才,撐起了廣陵詞壇的興盛與繁榮,同時對肇開清詞中興亦有功勞。然其填詞時間持續較短,赴京後基本脫離詞壇。故而,王士禛的詞名一直掩蓋於詩名之下,導致學術界對其詞作、詞論和詞學批評的研究及探索不夠全面具體,成果數量也较為有限。目前,《衍波詞》雖有三種整理本,但在詞作數量、文字用語、斷句標點等方面均存在出入。而且,整理本也僅僅是對詞作了簡單的校對,尚無完整的注本。所以,《衍波詞》箋注是對已有《衍波詞》整理本的進一步精化和詳實,是對王士禛研究領域,尤其是對其詞學研究領域上的學術填補。本論文從文本出發,結合典籍資料,試圖對《衍波詞》進行精審且繁簡得當的箋注。前言是對《衍波詞》及王士禛詞學活動的簡單的梳理,以勾勒出《衍波詞》較為清晰的輪廓為目的。該部份圍繞詞作題材分類、藝術特色歸納、詞學活動評價三大部份進行闡述,就個人的粗淺研究談一談感受和想法。文章在論述過程中結合代表性詞作賞析、詞作創作背景、詞論以及詞作集評,努力使文章架構完整、內容豐滿、論點客觀。箋注前有凡例,用於說明箋注所依據的版本、箋注的體例以及箋注的方法。箋注原文據底本順序錄入,輯錄的佚詞則單獨列出。箋注過程中,按先校對,後註釋,再附集評(單首)的順序展開。對於標點斷句、詞義闡釋、用典溯源、句意理解,盡可能做到準確、合理、精當和深入。同時,嚴格根據文獻記載和詞意本身,盡多地考證作品的寫作年代,以揭示作者的寫作心態,反映時代背景。箋注主體後有附錄,內容涉及作者傳記、詞集序錄、作品集評及作者年譜簡編,以期讓讀者對詞人和詞作有進一步的瞭解。通過本論文的寫作,筆者期許能實現以下四點意義。第一,通過合乎學術規範的箋注,讓讀者對《衍波詞》的題材、風格、藝術特色形成一個較為清晰、準確的認識。第二,通過詞作編年和作者生平行跡考訂,追蹤王士禛詞風的衍變過程,並從側面窺探清初江東遺民詞人的詞事活動和心理狀況。第三,肯定王士禛在詞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激發讀者對同時期詞人群體以及他們文學活動的關注。第四,反映詞人生活時代的政治與社會背景,引導讀者從歷史的角度評判詞人,探析詞學發展,以更好地弘揚文化精髓,傳承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