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他们被寄予了整个民族的希望,被视作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的社会评价却有巨大的差异。他们曾被认为是自私自利、娇生惯养的一代,难以承担社会的重任。然而,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出现了急转弯。很多学者评价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代。本文以“5.12”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前后,社会对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评价的巨大反差为切入点,以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近年来学者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的研究。在梳理关于青年人思想特征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认识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的理论方法,并加以运用分析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找出了形成这些思想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文章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便下文开展论述。第二章是对青年思想特征及教育问题的相关理论的梳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包括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青年思想特征及教育观念,西方世界对于青年思想特征的论述及西方的教育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青年思想特征及教育的论述,其中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社会主义的革命家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们的教育观点。第三章,对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关于这一群体的思想特征的较全面的结论。主要包括80、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四个方面。第二节,根据第一节提出的思想特征方面的论述,追根溯源的寻找到80、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形成原因。第四章主要针对文章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国内的学者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和奥运会等大事件前后,对80、90后的大学生评价存在巨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书籍和文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认识方法。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的认识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开展工作的历史的认识方法,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认识方法。这三个方面的认识方法对于正确认识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能为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提出比较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在认识了80、90后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第五章提出了对这一群体开展教育工作的原则,同时依据他们已经具有的思想观念和当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教育途径。教育途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三个方面。通过五章的论述,笔者将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教育问题进行了较完整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