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慢性肝病已被认为是获得性凝血障碍的代表。因为肝脏是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部位,故在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凝血因子减少,包括FⅡ、FⅤ、FⅦ、FⅨ、FⅩ、FⅪ、FⅫ。但是,一些研究报道了肝硬化患者中抗凝因子与抗凝因子之间的不平衡,并且表明血浆中的“促凝”因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因子Ⅶ的水平升高和血浆抗凝因子蛋白C的水平降低所致。由于复杂的凝止血状态,慢性肝病急性肝损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这可能是因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常有不同程度减少。肝硬化患者中骨髓抑制、TPO生成减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及自身抗体(如抗TPO受体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等)的产生等因素对血小板的产生及破坏产生影响,同时这种影响随疾病严重程度及肝病病因不同而有所变化。严重的肝病还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合成减少而导致多部位出血。此外,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同时存在包括粘附、聚集、活化等功能缺陷,这种出血现象在临床上容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相混淆。研究目的:1)观察肝病患者中的出血事件。2)评估ISTH出血评分标准在肝病出血事件中的应用。3)利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慢加急性肝病的DIC事件。4)评估出血事件及DIC事件对慢加急性肝病患者的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南方医院肝病科)观察性队列研究。该队列主要招募了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收治的18-80岁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主要记录患者入院前3天发生的出血事件,主要治疗手段,入院时DIC的发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我们前瞻性入组了 385例患者,排除了 114例患者。在入组的269例患者中,28天死亡率为10.8%(n=29),入院前3天内观察到的总出血事件为48.7%(n=131),以小出血事件发生的居多,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穿刺部位瘀斑,ISTH出血评分标准可以准确描述肝病患者多种黏膜出血的情况。符合ISTH-DIC标准的91例患者与未达到ISTH-DIC定义的患者相比,他们有更多的出血事件发生(69.2 vs 38.2%,p<0.001)和更高的28天死亡率(22.0 vs 5.1%,p<0.001)。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DIC≥5分且发生出血事件,感染和肝性脑病是慢加急性肝病患者28天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