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或者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已公认为本病是一种由免疫机制参与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的疾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ITP的发病率最高,成人为38/100万人口左右,而儿童发病率约为46/100万人口。临床表现为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重者危及生命,且病情可反复和迁延。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现代研究证实本病与细胞和体液免疫有关。目前治疗上,西医首选糖皮质激素,长期缓解率不高,易产生较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及依赖性。而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TP有疗效稳定,长期应用无明显副作用等特点。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ITP的作用机理并证实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的:本文是以导师数十年临床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仙连颗粒为治疗方剂,观察该制剂治疗ITP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外周血象、骨髓象、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1(IL-11)的水平的影响,以评价仙连颗粒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进一步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
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120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运用单盲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仙连颗粒(装胶囊,每粒含生药1.5g,)每次10粒,一日三次,两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60例,给予强的松(装胶囊,5mg/粒),按患者公斤体重计算每日用量,1mg/d/kg,分两次口服,两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紫斑的分布与颜色、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表现、发热、烦渴、五心烦热、口干、潮热盗汗、神疲乏力、气短以及舌象、脉象等)以及外周血象、骨髓象的改善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SIL-2R、IL-11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前后的水平。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均可以降低sIL-2R、IL-11水平(P<0.01),但对照组在降低sIL-2R、IL-11水平上不如仙连颗粒,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仙连颗粒治疗阴虚血热型、气虚不摄型疗效较好,血热妄行型疗效较差。
结论:①该制剂能改善ITP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提示具有升高血小板功效的仙连颗粒在治疗ITP长期疗效方面优于强的松。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制剂能使血清sIL-2R、IL-11的水平降低,相关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③揭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所致免疫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