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条件对茂兰喀斯特森林3种乔木叶性状的影响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hoxy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功能性状是功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了解环境异质性对植物种内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机制。据此,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生境中共有的3种常见乔木,包括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共采集植株632个,共采集叶片共4615张。测定4个与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相关的叶性状,包括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面积(leaf area,LA)、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matter content,LDMC)和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同时,记录每个植株所处生境条件,包括地形、林冠高度和岩石裸露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式了解性状间的关系;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模型选择等手段,分析地形、岩石裸露率和林冠层高度对3种乔木叶种内性状变异的影响。发现(1)齿叶黄皮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种内变异程度较高,分别为31%和32%,香叶树的种内性状变异均不超过25%,青冈的叶面积和叶厚度种内变异程度较高,分别为61%和37%。就性状而言,青冈和香叶树的LDMC比齿叶黄皮大,齿叶黄皮的SLA平均值大于青冈和香叶树;(2)3个种的4个叶性状间相关性总体上表现相似。主成分分析发现PC1主要包括SLA、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而PC2主要包括叶面积,提示3个物种的叶性状有相似的权衡;(3)3个物种的4个叶性状随生境条件发生了相似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地形。与山腰相比,山顶植株的SLA和叶面积较小、叶干物质含量和叶厚度较高,该格局在香叶树和齿叶黄皮较明显。在地形的基础上,局部尺度上的生境条件进一步塑造了3个种的种内叶性状变异。表现为林冠高度越高,齿叶黄皮叶厚度越小;而岩石裸露率对香叶树和齿叶黄皮的作用则相反,表现为随岩石裸露率升高,齿叶黄皮的SLA减小而香叶树的SLA却增大。此外,随岩石裸露率升高,香叶树的叶面积也增大,叶厚度减小。本研究显示喀斯特森林生境条件对3种木本植物的种内叶性状变异发挥着总体上相似的驱动作用,提示不同植物对于喀斯特环境具有相似的资源利用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于喀斯特森林植物适应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认识,同时也为喀斯特森林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蝽科Pentatom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蝽次目Pentatomorpha蝽总科Pentatomoidea,在全球范围分布。大部分蝽科都是重要的农林害虫,除了少数为天敌昆虫。由于蝽科昆虫的特性导致害虫防治比较困难,花费高,效率较低。线粒体基因组(mt DNA)是研究昆虫群体变异与生物系统进化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它能够通过检测昆虫mt DNA序列,并比
学位
绿带妒尺蛾Phthonoloba viridifasciata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妒尺蛾属Phthonoloba,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属膜翅目Hymenopter蕨叶蜂科Selandriidae桫椤叶蜂属Rhopographus,两种昆虫的幼虫均会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和小黑桫椤Alsophina mette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在日益满足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愈发明显,其中艺术首当其冲成为人们最为追求的对象,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容易接触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仍需要回归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这一自然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笔者的家乡,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白墙黑瓦的徽州大地,徜徉在徽派建筑群里流连忘返。每年大批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家、
学位
鸟类巢寄生者把卵产到其他个体(宿主)巢中,让宿主代为孵化和照顾后代,这种特殊的繁殖过程是研究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式系统。其中,巢寄生者的产卵过程是研究它们与宿主发生协同进化的核心片段,寄生者在产卵时通常会叼取1-2枚宿主卵,此现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1965-2016),研究者们提出了8个相关假说对此行为进行解释,部分假说也得到了验证,但最终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解答并令人信服。为了探究大杜鹃
学位
洞穴是特殊的地下生态系统,是“极端地下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洞穴大型底栖动物是洞穴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洞穴水生食物网的中间环节,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针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报道不多,尤其是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很少。为此,于2021年1月(枯水期)和2021年7月(丰水期)对贵州省镇宁县14个洞穴内的大
学位
为了明确荞麦弱势粒形成的生理机制,提出促进弱势粒灌浆充实的栽培技术,本试验设置了不同的肥料、去除顶端优势和化学调节物质处理,研究了其对荞麦根系形态生理、光合作用与同化物转运、内源激素含量、强弱势粒的灌浆特性和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以及最终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苦荞强弱势粒的灌浆特性及淀粉合成的差异研究为了明确苦荞弱势粒形成的生理原因,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强
学位
生物相互作用的纬度梯度假说指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热带地区变得更强。该假说可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塑造了当代对于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及其机制的认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的大多数研究聚焦单一或少数植物物种上的食叶昆虫,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使该领域充满了争议。本研究关注森林群落中的种实昆虫,选取一对海拔相似的热带(西双版纳)和温带(长白山)森林群落,应用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一致的方法调查群落内种子的
学位
“三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对“三生”空间的优化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国土空间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国土空间开发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对“三生”空间进行识别及优化,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地区国土资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能够为喀斯特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喀斯特地区仁怀市作为研究区域,仁怀市其生态环境
学位
分形蜡染图案是由贵州蜡染图案、分形图案、数学、计算机学、民间艺术相结合创造的产物,是科技时代背景下研究的新图案。本论文以分形视域为探索出发点,进而分析自然界物体形状、蜡染图案、分形图案的特征;探讨分形图案的视觉表现力以及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状态,分析和展示贵州蜡染图案的应用案例;阐述创作过程的理论方法与设计原则,寻找创作的新设计思路。为了很好地发展和传承蜡染文化,笔者在分形视域下,将分形美的形态与
学位
贵州省独特的水域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最新出版的《贵州鱼类》记述了贵州省鱼类物种共288种。然而,鱼类的表型特征在个体发育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增加了形态鉴定工作的难度。贵州省为内陆省份,鱼类养殖产量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增长,消费者对鱼肉需求量的增加使得贵阳市市售的鱼肉制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销售台账不清楚,导致鱼肉制品可追溯性低。目前来说,基于形态学方法对贵州省鱼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