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年轻人健康的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要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的治疗方法。患者不仅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而且经常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出现致命的低血糖昏迷。移植不但是目前根治此病的唯一方法,而且可以降低代谢不稳定性以避免低血糖昏迷的发生,又可以防止多种远期的并发症。近年来,全胰腺移植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但它具有较多弊病:它是一种创伤性疗法,目前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它所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常会引起严重的副反应。而胰岛移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疗法,它不仅操作简便,死亡率极低,又具有反复操作性。所以长期以来,许多科研机构都致力于此项研究。尽管胰岛移植在治疗1型和部分2型糖尿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其远期疗效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包括(1)胰岛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因素:例如低温,缺氧。(2)胰岛移植早期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性反应(IBMIR)。(3)移植后机体对胰岛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移植早期常伴有大量胰岛的丢失,这种现象被统称为原发性无功能,而与免疫因素无关。除了胰岛制备中内在的固有质量因素外,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植入的胰岛与血流接触后所引发的反应,被称为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Instant blood 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以下简称IBMIR),其反应特征是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系统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有证据表明,分离后的胰岛细胞可以合成TF(tissue factor),而TF是引起外源性血液凝集反应最重要的激活物。在临床胰岛移植中,胰岛细胞一经接触受体的血液,产生的TF就会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血液的凝集反应,从而导致IBMIR的发生。MCP-1(macrophag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在人类胰岛中也有表达,MCP-1对单核细胞有趋化活性作用并且胰岛移植前该蛋白的水平同临床胰岛移植的愈后密切相关。TF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物,MCP-1作为诱导趋化因子所引起IBMIR的反应有可能是临床胰岛移植低成功率以及需要不止一个供体才能使受体获得正常的血糖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胰岛的提纯和分离过程中,胰岛细胞的TF和MCP-1的表达可以被一些特殊物质所抑制。在不同的供体所提供的胰岛中,由个体差异所引起的TF和MCP-1在MRNA和蛋白质阶段不同的水平支持这种可能性。我们都知道生理学畸形经常存在脑死亡的病人中,而且移植前的冷藏和组织缺氧能够诱使各种促炎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经有证据表明,尼克酰胺(一种B族维生素的衍生物)可以抑制TF和MCP-1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主要验证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TF与MCP-1表达的尼克酰胺是否对胰岛细胞有同样的影响。应用它对移植前的胰岛细胞进行预处理从而抑制IBMIR的发生。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普通级封闭群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重量250-300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实验第一部分:对照组:RPMI1640+胰岛,实验组:RPMI1640+胰岛+尼克酰胺;实验第二部分:实验组:尼克酰胺预处理过的胰岛细胞500单位+RPMI1640 100ul+2ml全血。对照组:基础培养的胰岛细胞500单位+RPMI1640 100ul+2ml全血,空白对照组:RPMI1640 100ul+2ml全血。胰岛提取:向供鼠胰管内原位逆行灌注胶原酶溶液(用冷的Hank’s液配制,剂量为1.5mg/m1)10-12ml,使胰腺充分膨胀。切取后在37±1℃水浴中振荡消化,消化时间12-15 min。终止消化后,两次离心洗涤,过80目筛。Ficoll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浓度分别为25%、23%、20.5%和11%,离心后于23%和20.5%之间,及20.5%和11%之间交界处吸取胰岛细胞,RPMI-1640洗涤两次备用。获取的胰岛用双硫腙染色来判断所提胰岛的纯度,胰岛细胞数=3次样品中DTZ阳性细胞团数÷3×20×样本总量(ml)。丫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染色法显示细胞活率。提纯后的胰岛细胞与50mM尼克酰胺在37℃5%CO2的保温箱中共同培养48h。通过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胰岛活性并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混合培养后胰岛细胞中TF与MCP1的含量。体外模拟循环模型建立:该模型由长度为390mm,直径为6.3mm聚乙烯管构成,将循环管的两端通过三腔接头连接,将相同的三个循环管固定置于摆动器上,并放入37℃水浴箱中,通过摆动模拟体内血液循环。肝素化处理:将所有与大鼠血液相接触的管道内表面均涂以肝素,所用肝素浓度为0.5μg/cm2相当于0.1unit/cm2。血液制备:新鲜的大鼠血液被收集于肝素化的20ml的注射器中。血液分析:反应后的血液行血常规检查,计数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并通过葡萄糖刺激实验检测胰岛功能。组织形态学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检测(TCT),观察胰岛形态变化。统计学分析:将所得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验进行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胰岛提取:平均每只大鼠可获得约600IEQ胰岛,经DTZ染色后,纯度>90%。胰岛活率>98%。尼克酰胺混合培养48h后,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试验表明:对照组在低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57.8±6.79μIU/ml,高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199.45±14.80μIU/ml,释放指数(SI)为3.47±0.40。实验组低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58.5±7.38μIU/ml,高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184.39±23.47μIU/ml,释放指数(SI)为3.24±0.26。对照组中TF含量为9.90±2.12pg/islet,MCP1含量为2.22±0.58 pg/islet,实验组中TF含量为1.42±0.42pg/islet,MCP1含量为0.33±0.13 pg/islet。2.血液分析:对照组中血小板数分别为(n=10)258.1±82.4×109/L、40.9±12.9×109/L、实验组血小板为232.5±73.5×109/L。对照组中白细胞数分别为9.05±0.98×109/L、4.54±0.92×109/L,实验组中白细胞为7.39±1.10×109/L。对照组中淋巴细胞百分数分别为73.5±9.8%、49.8±9.98%,实验组中淋巴细胞为68.6±10.34%。对照组中单核细胞数分别为0.52±0.16×109/L、0.30±0.12×109/L,实验组中单核细胞0.47±0.15×109/L。3.与血液接触后胰岛素刺激实验结果:对照组在低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24.24±6.22μIU/ml,高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49.02±16.14μIU/ml,释放指数(SI)为1.98±0.29。实验组低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43.5±8.08μIU/ml,高糖溶液中胰岛素平均含量为130.76±21.41μIU/ml,释放指数(SI)为3.02±0.29。4.TCT检测:对照组中的胰岛数量较少,周围可见大量红细胞形成的微血栓。实验组中胰岛数量较多,周围无大量红细胞包裹,也未见明显微血栓形成。结论1.尼克酰胺可以有效的抑制胰岛细胞中TF和MCP1的表达。2.应用尼克酰胺对胰岛细胞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的抑制IBMIR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