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感潮河道黑臭底泥产电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黑臭河涌底泥、50 m M/L的铁氰化钾缓冲液、双室型有机玻璃反应器和质子交换膜构建了一种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通过改变MFC的运行条件,研究了电池的启动及产电能力,分析了MFC对底泥的修复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MFC产电过程中甲烷的排放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以底泥为阳极接种物,1 g/L的葡萄糖溶液为营养液,采用序批式培养方法启动电池。经过约720 h的运行后,MFC成功启动,且电压最高可达到0.767 V。启动成功后,以底泥为阳极基质,能在较长时间内(>200 h)维持较高的电压水平。(2)本研究分别以底泥、50 m M/L的铁氰化钾缓冲液构建实验系统,每个运行周期均设置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在只改变外接电阻、对阴极室曝气和添加铁氰化钾的运行周期中,各个电池的内阻比较接近,均在1300Ω左右。电池的功率密度分别在外接电阻为1500Ω处、阴极室曝气6 h和阴极室铁氰化钾浓度为200 m M/L时达到最大,对应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4.94 m W·m-2、6.00 m W·m-2和6.45 m W·m-2。在向阴极室添加氯化钠溶液,改变溶液电导率和改变阳极基质组成后,电池电阻有了较大变化。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内阻呈降低的趋势,最大功率密度出现在氯化钠浓度为200 m M/L处,为6.64 m W·m-2,内阻为1140.4Ω。在泥水体积比例为1:1时,内阻仅为902.1Ω,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7.24 m W·m-2。电池内阻整体上较大的原因主要是质子交换膜的存在增大了内阻,且底泥本身为泥水混合物,内阻比水溶液要大许多。(3)构建的双室MFC系统能够在产电的同时能实现对底泥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电极生物膜的存在大大促进了有机质的降解。五个运行周期中,电池对底泥有机质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7.83%、11.65%、10.15%、11.35%和11.57%。有机质的最高去除率均在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处达到。同一运行周期中,随着功率密度的提升,有机质的去除率增加。(4)阳极生物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将磷从底泥中去除的效果。在以底泥有机质为主要燃料来源时,系统的输出功率密度变化与铵态氮的去除趋势没有呈现出特别明显的规律。底质中铵态氮可作为电子供体被生物膜氧化去除。阳极室的厌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对硝酸盐的去除。同时,底泥中的硝酸盐也是阳极潜在的电子竞争体,可作为电子受体,需要生物膜降解足够电子供体来保证电子的提供以去除硝态氮。(5)构建的双室MFC系统在产电与修复底泥的同时加快了底泥中甲烷的排放速率。就各处理组而言,CH4表现出功率密度越大产生量越小的趋势。在阳极室基质相同时,甲烷的产生受到物质传递与电子数量的影响。当改变阳极室基质时,基质中有机物的种类与含量对甲烷产生有较大影响。(6)构建的双室MFC系统在产电与修复底泥的同时,也能影响CO2和N2O的产生与排放。CO2和N2O的产生和排放总体趋势在同一个运行周期内均呈现出随着功率密度的变大而增加的趋势。CO2的产生量与有机物降解有关,有机物降解越多,相应的CO2的产生量就越大。N2O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反硝化作用。阳极室中厌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其他文献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以高纯ZnO和活性碳混合粉末为原料,分别以Mg和N为掺杂元素,在Si(111)衬底上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取向ZnO纳米线阵列。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
随着越来越多模拟信号领域的处理功能逐渐转向数字领域,模数转换器(ADC)作为模拟信号通向数字信号的桥梁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新的电路系统对A/D转换器(AD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嵌入式调试环境用于支持嵌入式软件的调试和测试,是嵌入式开发工具链中最关键的部分。但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嵌入式调试环境价格昂贵并且只能适用于专用的硬件平台,通用的调试
CMMB标准,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行业标准。本文阐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定义和发展,对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三种移动多媒体广播
分析了汽车装车栈桥油气排放现状,介绍了"吸收+吸附"法、"冷凝+吸附"法和"冷凝+催化氧化"法3种油气回收工艺流程及国内应用现状,根据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性能参数对3种工艺技术进行了评
本文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大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各省份的老龄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上
自从196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有机电致发光现象以后,人们对有机物发光越来越关注。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博士利用超薄膜技术,制作了工作电压低,亮度高的两层发光器件,引
碳化硅(SiC)材料具有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和良好的抗辐射能力等优良特性,决定了它在大功率,高温,射频和抗辐照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基于坡地地形特征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基于这些年学习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基地处理的一些思考和反思。在中国的建筑设计活动中,往往都是“快餐
光速控制是近年来光子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人们先后在冷原子蒸汽、红宝石晶体和半导体量子点等介质中实现了光速控制。由于其在光学延迟线、全光缓存、全光开关等方面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