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重要推动力。进入新世纪,科技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得到重视,科技主导的扶贫模式就是在科技扶贫战略范畴下形成的。本文研究是在借鉴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综合评述国内外科技扶贫、科技扶贫模式和科技扶贫运行机制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根据科技主导的扶贫模式的主体不同,把四川省“挂包帮”科技扶贫模式、龙头企业科技扶贫模式、对口科技扶贫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模式4种科技扶贫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不同地区4个贫困县的6个贫困村作为调研对象,对其科技扶贫模式效果、运行机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本文首先在四川省科技扶贫的背景下,提出了“挂包帮”科技扶贫模式、龙头企业科技扶贫模式、对口科技扶贫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模式的含义。然后在结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这4种模式的扶贫主体、要素和扶贫客体的联动机制和科技扶贫具体效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前面比较详细分析,对各个科技模式进行的具体的评析,提出了各个模式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其次,将玉鹿村、下马厂村、佛归寺村和八角村的科技模式扶贫效果作为比较对象,将调研村从接受科技扶贫开始的年份到2010年的资料作为不同的决策单位(DUM),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科技扶贫模式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优劣排序。由于投入要素的差别以及运行机制的区别,不同的科技扶贫模式扶贫效果不仅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且同一模式下不同的时间其效果也不一样。从整体来讲,龙头企业科技扶贫模式效果最优,在2003-2006年和2009-2010年8年的时间里,该模式下的代表村下马厂村的科技扶贫效果达到最优。而从2002年开始就接受对口扶贫的佛归寺村,2009年.2010年才达到科技扶贫效果最优。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模式效果是相对而言不太稳定的,2008年该模式效果达到最优,2009-2010年却出现了非DEA有效性。最后,本文在前文的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各个科技扶贫模式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四川省科技扶贫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政府+龙头企业”双扶贫主体的科技扶贫模式的设想,以及从科技扶贫决策和参与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完善监督机制和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五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扶贫工作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