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脾脏是一个有多种重要功能的器官,传统的脾切除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并发症。已逐渐被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PSE)所取代,但PSE也仍然存在着栓塞后综合征、脾脓肿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近些年,采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脾亢的报道日益增多,为脾亢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RFA可引起组织的凝固性坏死,而非液化性坏死,通常认为RFA术后脾脓肿、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但同时也有对RFA治疗脾亢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RFA具有治疗范围难以精确的本身技术缺陷,远期疗效不明,且术中不良反应多,容易导致腹腔大出血的风险。究竟两种方法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亢中应用的各自疗效及优势如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目的对PSE与RFA两种方法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亢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我院连续收治的2012年08月至2014年04月间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部分脾动脉栓塞组(对照组)和射频消融组(研究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血常规、腹部CT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PSE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5)h, RF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8±1.1) h, RFA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PSE组(P<0.05)。(2)PSE组术中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2±0.9)分,RFA组术中VAS疼痛评分平均为(5.3±1.41)分,RFA组术中疼痛评分明显高于PSE组(P<0.05)。(3)PSE组术后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较RFA组显著增高(P<0.05)。(4)PSE组脾脏坏死比例为40%-80%,平均为(62.2±10.1)%,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外周血细胞计数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脾脏坏死比例在50%以下的患者术后12个月外周血细胞计数降至术前水平;RFA组脾脏坏死比例为20%-60%,平均为(30.7±10.2)%,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外周血细胞计数分别分别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外周血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脾功能亢进复发,1年后外周血细胞计数降至术前水平,其中9例脾脏坏死比例在50%-60%的患者术后12个月外周血细胞计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中PSE组术后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改善明显优于RFA组(P<0.05)。(5)PSE组住院时间为15-100天,平均为(22.3±3.7)天,RFA组住院时间为10-30天,平均为(16.8±5.2),PSE组住院时间高于RFA组(P<0.05)。(6)PSE组平均住院费用为26212.71±31093.12元,RFA组平均住院费用为27391.23±19375.67元,两组间统计学无差异。结论1、PSE与RFA两种方法对脾功能亢进者均疗效确切,两种方法术后疗效与脾脏坏死比例均呈正相关性。2、PSE与RFA两种方法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与脾脏坏死比例均呈正相关性。PSE术中手术时间短,不良反应较轻,术中严格控制脾脏的栓塞比例,可显著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RFA受制于器械、材料等原因,单针消融范围不足,术中为了扩大消融范围,从而导致患者手术时间增长、疼痛增加,不良反应加重.本研究认为现阶段我们倾向于优选PSE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