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者对模糊社交情境信息的解释特点及其机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羞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的情绪状态,当这种情绪开始流行并影响到人们的社交生活,就会成为“社会疾病”。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来看,害羞已然成为让大家困扰的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并不亚于身体缺陷所带来的伤害,甚至于给个体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害羞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水平(Tatham, Schmidt, Beaton, Schulkin,&Hall,2013),其形成和维持与个体的认知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现有研究基本支持多种认知偏向导致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持续和恶化。我们认为,认知偏向很可能也导致了害羞的持续和恶化。研究发现,害羞者在接近社交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恐惧情绪并倾向于对社交结果做出消极的预期(Bortnik, Henderson,&Zimbardo,2002),而对于社交情境的消极解释偏向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形成和行为反应(Bulter&Mathews,1983),因此对害羞者解释偏向特点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对于社交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研究众多,但惟独害羞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的关于害羞的理论模型和解释机制。而当前社会害羞问题日益凸显,研究的不足使得害羞的干预和针对性措施的提出极其不利。而零星的关于害羞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害羞的表层行为特征的描述,并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范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害羞者的解释特点及其相应机制。该研究对建立和完善害羞者社会适应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寻求干预害羞者的社交行为障碍提供依据,为指导和促进害羞者的临床治疗,提高害羞者人际交往质量均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包括三个研究五个实验,通过综合利用“文本材料范式”和改编的“词汇情境联接范式”对害羞者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特点及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害羞者对模糊情境信息没有表现出消极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仅表现出缺乏积极的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  (2)采用消极的解释方式会提高害羞水平;  (3)害羞者对评价信息的威胁感知高于非评价性信息;  (4)害羞者无论对积极评价信息还是消极评价信息均表现出较高的威胁感知。  (5)害羞者存在评价恐惧;  (6)采用非评价性的解释方式可以缓解被试的害羞水平。
其他文献
职业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职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但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所以择业问题和就业问题显得
网球运动几乎适于各年龄段人群,该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下也是象征人们生活水平和健身质量的一个参照标准,因此这项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但受地域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
城乡冲突是中国城乡关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现代传媒作为拟态环境的建构者,其对城乡冲突的报道不仅直接影响受众对城乡现实状况的认知,而且会影响到城乡关系的发展。定位
单元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的视野从课时拓展到单元,它重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教师站在更高的观点上,从整体的角度
自从Rogers等人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SRE)以来,Johnson等人根据此前自我参照效应理论研究,开始启动了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即群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追求幸福依然是其人生的主题。然而,由于受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潮异化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目的和方式。当代大学生
先前的研究表明,领导-成员交换会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本研究统考察了领导-成员交换与研发员工的三种工作绩效(常规绩效、渐进创新绩效、激进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内源性工作动机
聚焦取向心理治疗是简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聚焦方法始终关注来访者生动的体验,能将来访者的问题或情境中有意义的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